11月21日,是洪都航空(320厂)K-8教练机首飞30周年的日子。K-8作为我国航空工业第一个从设计技术到工艺技术,从飞机生产线的建设到项目管理全过程走出国门的大型外贸项目,开创了中国航空工业成套技术出口的先河。上世纪90年代,空军还在从二代机向三代机慢慢过渡,在国际市场上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产品,只有K-8取得了不俗的出口成绩,为国争得荣誉。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空军从捷克进口了一批L-29教练机,使用后感觉国内很有必要研制这种初级喷气式教练机。但研制计划一直拖着没有结果。
1982年,航空工业部要求恢复喷气式教练机的研制,320厂为此成立项目组,并将新机定名为教-8(L-8)。巧合的是,当时巴基斯坦也需要更换教练机,通过有关渠道表达了和我国合作研制教练机的意向。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出资建立合资公司,中方负责飞机的设计和生产,巴方出资25%,新教练机命名为K-8(卡拉昆仑)初级喷气式教练机。
根据巴国的要求,K-8在研制过程中大量使用国外的成熟产品和先进技术。例如加雷特TFE731型涡轮风扇发动机,马丁贝克公司的弹射座椅,西方的电子飞行仪表系统和仪表着陆系统,塔康导航系统等。大量引进国外技术,开创了我国走国际合作之路研制先进飞机的先例,同时也学到了许多国外的航空制造和管理经验。
K-8教练机推向国际市场后,除出口到巴基斯坦以外,还外销缅甸、赞比亚、纳米比亚等国家,为国家赚取了不少外汇,是我国仅有的几个能赚钱的外销机种之一。在研制、展销等过程中,英国、美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的试飞员都飞过K-8,认为K-8的机动性能,横向操纵品质都很好,在国际同类教练机中处于较高的水平,
1988年,国内歼教-5教练机正式停产。空军要求洪都航空在K-8的基础上,配装国产发动机和电子设备,研制国内型基础教练机。经过论证,K-8的国内型号采用了俄АИ-25ТЛ发动机,换发后命名为基教-8教练机。
基教-8教练机虽以K-8飞机为原型机,气动布局与K-8飞机几乎相同,但由于换装发动机,飞机机身结构、油路系统、电源系统,液压系统都要重新研制,机翼、襟翼、副翼、平尾及起落架均要相应加强,新发图量达整机80%。
有这样一种说法,K-8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占到了同类机型的70%。但我们平时在新闻媒体都没怎么看到教-8在国内的身影,这是因为教8在国内的定位就是本分的教练机,装备的数量相当大,而平时出镜的基本都是歼-10、歼-11系列等三代机。但在国外就不同了,购买K-8的都是小国家,K-8既是教练机,又是巡逻机、攻击机,因此出镜率就比较高。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K-8教练机已出口14个国家,共计304架,为国家创造外汇约30亿美元。从这个角度看,它堪称洪都研发最成功的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