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8.4分,这部恐怖片让妈妈们不寒而栗……

· 如果喜欢本文,记得点在看 ·
图片
《恐怖游轮》传说中史上最烧脑的高智商恐怖片之一,讲述一个单亲妈妈一次次登上游轮杀掉整船人的故事。
游轮上有好几个她自己,在不同的意识轮回中又被主观感知在了一起,这在观影过程中,给了细节控非常多的线索去玩导演设置的猜谜游戏。不信你看知乎上有很多分析故事线的文章,每篇文章的背后都有一个高智商理科男(或女)用极强的逻辑在重新梳理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但我不是细节控,我对这些烧脑的细节没有什么太多兴趣。打动我的是这个妈妈内心燃烧的愧疚和恐惧。
她一次次轮回进自己的意识深处,把好几个分裂的自己搅成一团乱麻。看起来是一团乱麻,但实际上又是她不断在“合理化”自己冲动的心理机制。
是啊,之所以弗洛伊德被评为上世纪影响世界最深远的三个人之一,是因为到今天他的理论依然可以用来揭示这些永恒的内在矛盾冲突。
这个影片用一整套环环相扣的恐怖情节设计,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妈妈的内心世界,她潜意识里的恐怖,就是这个恐怖片里的恐怖的根源,她的永劫回归,那些走不出来的狂喊和尖叫情绪,就是她的日常真实感受,如果不是在这样的电影里,你如何感受到呢?
图片
01
一个单亲妈妈的谋杀和自杀
让我们来还原这个故事:
单亲妈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照顾一个自闭症儿童,那是她的儿子。
孩子的爸爸不知去向,只知道是她嘴里所说的“大混蛋”。这个没有精神支持,和儿子也零交流的妈妈,她要面对所有的家务,她要带着对孩子未来的焦虑好好地活着。可想而知,她的精神处于耗竭状态。
在很多忙乱又疲惫的时刻,她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她对儿子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深深爱着她的儿子,她对自己的行为常怀着愧疚。
有时候是好妈妈,有时候她恨自己是坏妈妈,她不知道哪个自己是真的,她也常在两种状态中切换。
图片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有钱的单身汉对她发生了兴趣,他邀请她乘坐自己的私人游艇一起出海。
那天早上,这个妈妈要赴约,结果儿子画画的颜料把地板弄脏了,她收拾的时候又把裙子弄脏了,眼看来不及了,于是,她打了孩子,她对他吼叫,然后好不容易他们上了车,出发了。一边开车,这个妈妈一路上都在后悔自己打了孩子,她精神恍惚地对孩子说,“对不起,我不是一个好妈妈,以后我都不会对你这么坏了……”就在她心神不宁的时候,车祸发生了,她的车撞上了前面的货车,孩子和她当场死亡……
真正的恐怖故事从这里开始了。车祸后,她的灵魂依然来到了赴约的港口,和单身汉以及他的朋友们登上了游轮。
她带着对儿子的愧疚,以为儿子还在学校等着她,从这个时候她告诉自己,一定要杀完所有的人才能下船救儿子,而另一个自己则目睹自己在游轮上谋杀,想要阻止却阻止不了。
她释放了所有的攻击和精神压力,为了一个编造的“合理理由”——我要见儿子,我是好妈妈。
最后她的灵魂终于终于逃回到了时间线的开端,看到了开头那一幕——那个早上,一个妈妈为了赴约,因为打翻的颜料,打骂了自己的孩子。
于是这个好妈妈,终于把那个打孩子的坏妈妈杀死了,终结了这一切……
图片
02
妈妈的分裂和自我
如果一个人脑海中有几个信念是彼此矛盾的,而他哪一个都无法否定。这时候为了让自己避免长久的心理冲突,出于自我保护,这个人可以分裂出好几个自己分别去代表他的某一个信念,从而化解内心的冲突。这就是精神分裂症的来源。
这个单亲妈妈内心深处有一个好妈妈,一个坏妈妈,好妈妈是她认同的那个自己。可是,偏偏她在现实中不能时时刻刻做一个好妈妈,当她无法遏制地对孩子不好的时候,她就成了坏妈妈。她无法接受自己偶尔也不喜欢孩子,偶尔也有虐打孩子的冲动。这两个矛盾的信念无法相处,于是她就分裂成了两个自己,让一个自己去防止自己的破碎。
她对自己说,那个打孩子的不是我,是另一个人,我要杀了她,保护我的孩子。只是,她分裂出去的那个部分,也是她自己,所以她在现实中,一会带着这个自己的意识,一会带着另一个自己的意识,彻底困惑了。
她的身上有两种焦虑,一种焦虑是现实焦虑,处在单身妈妈、孩子是自闭症中的现实情境焦虑,另一种焦虑是我为何控制不了我自己,我会失控的焦虑。两重焦虑压垮了她。当内在的冲突法则已经大到完全超越了她的现实感,她和这个世界脱离了,也和自己的身份脱离了。看起来就是她开始行为不统一,好几个自己同时跑出来,潜意识再也压制不住,她就彻底疯了。
在她儿子看来,妈妈其实恐怖的,这个妈妈喜怒无常,一会打骂自己,一会哭着抱着自己说,“对不起儿子,我已经把那个坏妈妈杀掉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伤害你了……”他不知道妈妈一会又变成什么样。
图片
撞车看起来是偶然,但是也有一种必然。妈妈内心深处可能想要杀死无法控制的自己,也想要杀死自己某个部分一直在“憎恶”的儿子,结束这个分裂的状态。
爱和恨,是我们内心同时存在的两种情感,它们其实可以同时被放在一个对象身上。比如对我们的父母。我们可以同时爱父母,也同时恨他们,我们知道他们有缺点,但不妨碍我们爱他们。那是因为我们可以接受好和坏可以同时并存在他们身上。
然而,对很多妈妈来说,当她们审视自己的时候,她们很难接受自己的限制和理想妈妈之间的差距,这就带来了自我苛责。
养育是一个妈妈长期需要投入的工作,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每个妈妈都要兼顾工作和家庭,也很在意自己的个人发展,不可避免,孩子都在“占领”妈妈的生活,可以说,内心深处每个妈妈在某个部分都是“恨孩子”的,这种恨,不是真的恨,是总有疲惫,想要发火,想要控诉我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丧失”(比如青春、时间、机会、爱好等)。
当这种隐形的愤怒,被允许以时常一个人独处,或者时常可以以某种方式抒解得到释放时,我们就更能够表现爱孩子的一面;而反之,当这种愤怒长期得不到释放,又一味用“这个妈妈好不好”的社会刻板标准来自我审视的时候,就很容易因为又愤怒,又愧疚,造成情绪失控或自我崩溃。
图片
03
为何她一再循环在噩梦里
电影里的比喻是,西西弗斯骗了天神,所以天神罚他不断推着巨石上山,每当巨石被推到山顶就会掉下来,西西弗斯又要把它推上去,于是他就被困在这种永远重复的命运里……
这很像心理学里说的强迫性的重复。当一个人被强有力的某种情绪控制,她就会在自己的现实中不断去体验它,做什么都带着这种情绪的烙印。
为了自己的合理性,这个妈妈把自己的坏的部分投射给了杀人狂魔自己,而她带着好的自己就一次次地来到游轮上目睹坏的自己杀人。
可以说整个恐怖游轮还原的都是这个妈妈灵魂意识深处的一次次可能,她像堕入了一个永劫回归的境地,不断在游轮上旋转。一群人上船,她去杀人,她目睹自己杀人,她搞不清楚自己是谁,她看到了无数的恐怖景象,一切都在发生,无法阻止,好几个自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整个电影都是对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模拟。这个妈妈心里揣着的恐怖,暴力,愧疚,还有怎么都无法拯救自己的无力感,以及怎么都走不出这个循环的懊恼恐惧……都是她自己的内在世界的完全投射,也就是说,不管这个故事细节在怎么演,哪些人在登船,哪些人以什么方式被杀掉,她都在心里无一例外地体验自己的这些情绪。
她所有的内在感受才是唯一的真实,这些情节都是她用来释放这些情绪能量的载体。因为生前精神无法得到救赎,所以身体死后,这样的灵魂感受依然存在在精神的世界里在一个她模拟出来的如现实一样的噩梦里循环播放。
由此我们可以延伸到“地狱”和“天堂”的概念,实际上也是对这种强迫性重复的隐喻。
地狱是什么?地狱是一个比喻,民间传说中地狱中有下油锅的,有人感受到极大恐惧,有人走刀尖等等,这些都描述了人精神世界里存在的恐惧。当一个人生前体会到了很多恐惧、煎熬,死后她的灵体带着这些强大的能量。
民间传说中是你生前做坏事,死后就下地狱,这里的“坏事”不是道德上的坏事,而是每个人的意识深处,有很多经历过的负面能量,它们谋求着出口和解脱,所以会带你回到那个能量的本质当中去,因为没有找到解脱的方法所以又走不出来。
死后地狱的存在正是你生前的精神世界能量状态的反应。
而“死后上天堂”的隐喻也类似。它隐含的意思是,你生前在很多事件中并没有在精神世界中留下很多负面冲突的信息,你内在是和平的,那么死后也会带着这个和平的精神能量,这时候人仿佛在平和美好的天堂。
图片
04
孤独地陷落于循环,人生最恐怖的地方
人生的本质是一次经历,人们的内在现实总是比外在现实重要很多。大部分时候,很多人都如这个妈妈,表面上在完成自己的平静生活,内在却处在极度惊恐、和与自己的残酷厮杀中。内心深处的恐怖片,本质上是一个无法解脱的噩梦,演绎着人生的孤独和重复的陷落。
什么样的恐怖片最恐怖,这就是!把一个人内在的恐怖矛盾具像化的恐怖片是恐怖的极致。
孤独,困惑,冲突,矛盾,分裂,无力感,鱼死网破,无限重复……正是我们很多人心理困境的负面感受。
我遇到过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他不断离开家庭,去找情人。他愧疚,但无法自控。仿佛自己的两个部分都在“追杀”他,让他恍惚。
某种程度上这个男人也登上恐怖游轮了,人生变成一条首尾相连的贪食蛇,反复循环。在家里呆不下去,在情人那也愧疚,本质上他不知道自己对人生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有好几个自我的碎片,导致他无法整合在一个有序的生活秩序中。
纵观多数人的人生,正是这样。可以说,这部电影最恐怖的地方就在于此!心理困境是循环往复的,根源在于我们在自己的意识和潜意识深处,设置了无法整合的矛盾和痛苦。现实中,我们明明想要救赎,其实却在谋杀,一睁眼,却发现自己伤害了整船的人——正如那个男人,情人妻子孩子都被他伤害了,他甚至都无法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如果每个人的人生是一部电影,那么情节的设置有千千万,但处境是如此孤独、源头又是你自己,想要醒过来,却无法醒来,这才是电影和人生最恐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