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80年代,和中国女排在一起!

中国女排是一个很长的故事。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获得世界杯冠军,开启了五连冠的辉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是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最强音。这一切早已超越体育范畴,成为一代国人的集体记忆。
图片
两年前,电影《夺冠》(原名《中国女排》)项目启动,将要讲述这段时间跨度近40年、几代女排的热血故事。导演陈可辛和主创多次回到女排的摇篮——漳州基地,寻找初心,回溯历史。曾经让人热血沸腾的全民记忆,即将被唤醒。
图片
国家体育总局的排球馆里,女排正在训练。郎平坐在椅子上,望向眼前的年轻姑娘。她们有着有趣的绰号 :“小苹果”袁心玥、“宝宝”张常宁、“小蚂蚁”丁霞、“泰迪”林莉、“小清新”郑益昕……三十多年前,老女排们也是这样。
图片
历史上首任队长“铁姑娘”曹慧英,十个指头断过三个;“独臂将军”陈招娣,左肘打着夹板上场,凭右手打满全场;周晓兰防守严密,被称为“移动城墙”;孙晋芳能左手二次进攻,被誉为“神二传”;张蓉芳是进攻变化多端的“怪球手”;郎平是第一炮手“铁榔头”。
“五连冠”时期的老女排,如今都已经年过半百,将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训练场。尔后,“黄金一代”和现役女排在2004年、2016年又重塑辉煌。电影《夺冠》(原名《中国女排》)在时空穿梭中穿起几代人的努力拼搏,贯穿着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图片
“你们什么时候打败日本啊?”
1951年11月,新中国第一代女排在北京成立。当时还没有国家训练局,全队到北京大学住宿和训练,后来因人数较多,北大无法接待了。主教练马启伟就带队全国拉练,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当时主抓体育的是贺龙元帅,作为军人,训练也采取军队的方式,每个人都背着行囊行军。
图片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女排要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临行前在中南海接受领导人接见。贺龙在长廊里走着,一回头看见了一群姑娘,问她们:“这是女排吗?”她们答“是”。贺龙笑着问:“你们什么时候给我打败日本啊?”
图片
当时日本女排正在崛起,主教练是以严厉著称的大松博文。1965年4月,周总理邀请大松博文来华训练中国队。大松博文到来后,确立了“三从一大”的原则: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原本每天2小时的训练,被延长到8至10小时。
图片
一位上海队员回忆说,她累得几乎丧失意识,所有动作都是机械反应。大松博文总穿一条绿色运动裤,她恍惚到觉得眼前飘着无数“绿灯笼”。多年后,大松博文在回忆录中说,他在中国女排身上看到一种贯穿在中国人性格中的伟大精神,一种为了国家可以经受一切痛苦磨练的信念。
竹棚精神,扎在腿上的毛刺
漳州的竹棚训练馆,是女排精神诞生的地方,电影《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的启动仪式就在基地的老二馆进行。
图片
当年只有3万元资金建馆,闽南盛产毛竹,民兵们上山砍了500多根,在竹器厂师傅的指导下,28天建成体育史上的奇观建筑——竹棚训练馆。地面底层是煤渣,上面是细沙、白灰、红土压成的“三合土”。三合土很快就折腾坏了,露出细沙。
图片
姑娘们在地上滚翻救球,腿蹭破了,队医清洗渗血的伤口,还会清出沙子。看门大爷说,女排队员们“进去是一个人,出来是一团泥”。墙上有一句标语:“滚上一身泥,磨去几层皮,不怕千般苦,苦练技战术。”后来竹棚有了地板,因为没刷漆,上面都是刺。周晓兰说:“一天训练完,我们就互相拔刺,乐着比谁的刺多。”
图片
漳州潮湿,她们把洗过的湿衣服搭在“竹编笼子”上,里面点炭火,把衣服烤干。计划经济时代,连卫生用品“草纸”都要批条子,凭票供应。20世纪80年代后才好一些,基地厨师张松林为了采购队员食材,开车到东山岛买海鲜水产,还和基地领导一起去养鸡场,拉了一车活鸡回来宰杀。
图片
女排姑娘吃饭的时候,厨师们就在旁边偷偷观察,看哪个菜受欢迎,商量着给她们改换口味。北方运动员吃南方菜觉得没味,厨师就去山东、北京等地学手艺,还请四川、广东的厨师来基地授课。很多队员晚上要加练,厨师也跟着加班,保证她们训练回来有热饭菜吃。
图片
当时漳州基地基本完善,历史上袁伟民做主教练后,转战了更为艰苦的郴州竹棚。那时人们相信,越是艰苦环境,越能磨练意志。女排集训一般在春节前后,郴州一带没有暖气,都是烧木炭取暖。后来装上了暖气片,热气一来,冲得暖气片“啪啪”作响,夜里她们伴着响声入睡。
袁指导来了
当年大松博文除了训练女排,男排小伙也被他练得死去活来,有的瘫在地上,狂吐不止。袁伟民是当时的主力二传,也在受训队员中。1976年,退役的他被国家队召回,担任重新组建的女排主教练。
图片
上任伊始,他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创举——向男排队伍发出邀请,为女排陪练。有一位“陪打队员”的任务是看对手的比赛录像,模仿她们的扣球手法。他能把美国的海曼等著名主攻手模仿得惟妙惟肖,甚至连她们扣球时,咬牙、瞪眼的表情也加进去。
图片
重扣打出的球有如炮弹,一天的训练下来,中国姑娘们骨头都泛着酸水,这时候男陪练的球能把人砸晕。当时袁指导还把网挪到离墙3米,让她们躲没处躲,只能硬接,突破心理障碍。队长曹慧英身上钉着钢板,问陈忠和:“小陈指导,你好不好再心软一些呀?”陈忠和腼腆一笑,继续砸球。
图片
1980年,女排被拉到美国训练,队员们都没有出过国,一路上晕得厉害。一到驻地,袁伟民就发话:立刻集合,开始训练。他问队员:“谁吐得最厉害?”上海姑娘周晓兰最机灵,腾地举手,以为能休息半天,结果却是加练40分钟。大家就这样适应了当地环境,第二天三比一赢了美国队。
图片
女排一开始也不全是“铁姑娘”,有的偷偷哭,有的想反抗。来自八一队的陈招娣是军人出身,性情里有几分野劲。有一次她主动留下来加练,因为动作不到位,反而吸收了火力。球从头顶、身边飞过来,她接也接不过来,而袁指导还不紧不慢地数着:“负三、负四……”
图片
“不练了!”陈招娣径直走向大门。袁指导说:“你走得了今天,走不了明天。”陈招娣又走回来,练了几个来回。“现在练得不错,可以不练了。”她听了赌气似的大吼一声,抓起袁指导放在座椅上的羊毛背心,套在身上,开始练翻滚救球。那件背心价格不菲,陈招娣咬牙切齿地翻滚着,仿佛那背心就是袁指导的化身。
图片
有一次去一个小城市打比赛,四川姑娘张蓉芳奋力救球,和另一个队员撞上了,球也没救起来。她是队里有名的倔脾气,回去就一直拉着脸。袁指导看在眼里,比赛结束后加练,他说:“我要求也不高,就练你一个,什么时候看到你笑了,大家就休息。”
一开始大家还给张蓉芳加油,眼看着到夜里12点了,有人劝她:“你笑一笑,咱们好回去睡觉啊。”张蓉芳终于挤出一丝微笑,全体收兵。
图片
私下里,队员管袁指导叫“魔鬼大袁”,想找个机会给他来个“屁墩儿”。可是又不敢,于是跟她们年龄相仿、又总是笑眯眯的陈忠和成了出气筒,成为被捉弄的对象,偷偷藏他的衣服,做游戏时捣捣鬼。
胜利开启的1981
1981年,中国女排到日本参加世界杯排球赛。当时所有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中国体育事业的春天要到了,女排就是第一声春雷。张蓉芳说:“我和冠军就差一个台阶了,一迈腿就可以上去。”那一年注定是历史的丰碑,她们以七连胜拿下世界冠军,捧回七只金光灿灿的奖杯。
图片
中国人民以各自的方式,向她们表示敬意。一条条武昌鱼从武汉空运过来,个个活蹦乱跳;卫生部送来了人参,说是给她们补身体;烟台捎来了清香四溢的香蕉苹果;郴州邮寄了无核蜜橘;广东送来成串的大香蕉。
一个邮政快件送到郎平手上,打开一看,一把真正的铁榔头,打磨得十分光洁,闪着金属的光。这是广西一位青年工人业余时间做的,他说希望“铁榔头”百炼成钢。
图片
一夜间,中国女排成为全球华人的英雄。她们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女排精神”,激励了全国人民。北大学子率先喊出时代最强音:“学习女排精神,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煤矿工人看完女排比赛,自觉义务加班。
图片
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该往哪里走”的迷茫和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沮丧并存,而女排为民族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图片
历史上以这一年为起点,女排开始了五连冠的辉煌。1982年女排世锦赛,以六个3比0展示了超一流的实力,宣示了新世界霸主的到来。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在决赛力挫美国队,站上了奥运会最高领奖台。1984年的国庆典礼上,女排独享殊荣,专乘一辆花车,穿过天安门广场欢迎的海洋。女排是昂扬的民族情感的象征。
“别掉队,都跟上,别哭!”
许多年后,一直笑着的“小陈指导”成为女排国家队主教练,带领“黄金一代”卷土重来。
图片
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决赛中上演经典的大逆转,夺回阔别了20年之久的奥运会冠军。2013年郎平回归,2015年重新夺回世界杯冠军。奥运会小组赛步履蹒跚、两胜三负勉强出线,淘汰赛遭遇卫冕冠军东道主,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仍然完成逆转。
图片
老将魏秋月一次次上演飞身滚翻救球,因伤错过世界杯的徐云丽每次扣球成功都高高跳起庆祝,惠若琪面对再难的调整都全力扣杀……
图片
郎平说:“女排精神永不过时。”她甚少谈及老女排,可每个人都在她心里。去电影《夺冠》(原名《中国女排》)剧组探班时,看着饰演老女排的演员,她都能认出来谁演谁,不停地说着:“像,很像!”
图片
2013年4月5日,招娣因肝癌去世,大家都来送她。追悼会当天,老女排由袁伟民领着进场。进去前他说了一句话:“别掉队,都跟上,别哭!”郎平的眼泪溢了出来,这是当初训练时,袁指导常跟大家说的一句话。正因为每个人都不掉队,才培养出了鼓舞一代人的中国女排。
图片
图片
白浪 饰演 郎平
白浪在片中饰演青年时期的郎平,作为郎平的女儿,在母亲数次询问是否要在影片中饰演这个角色后她才决定尝试。“我觉得不管对于我妈妈,还是中国女排,不要留遗憾,就要把我最好的拿出来。”
每天工作后的表演课和近30斤的减重都是值得的,因为扮演郎平的角色这段经历让白浪学到了很多,由自己把母亲20岁的时刻于电影中再现也让她感触颇深。
“我演的时候觉得是我自己的心,有时候我觉得是郎平的心,有时候是我们一起,这个是我表演时最喜欢演她的角色的时候。”
图片
“我们试妆的时候,工作组给我看了很多20世纪80年代女排的照片,还有我妈妈的照片,那个真的让我很感动,因为我从来没看过我妈妈20岁的照片。”
李冬徐
李冬徐是从中学时代开始打排球的在校大学生,选角组去大学招人时试戏入选。
图片
“冠军不是轻易得来的,你不付出相当的努力和汗水,绝对不可能拿到至高无上的荣耀。”
图片
陈展
曾入选过国家队的职业排球运动员,去年3月退役。
“拍完这个电影之后,对于我来说,我更加坚定我小的时候选择排球是对的,我更加肯定自己未来坚持要走的路。”
图片
刘畅
中央民族大学排球队队员,体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在读。
图片
“演戏这件事情很新鲜,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领域,《夺冠》是融入了所有排球人情怀的一部电影。”
图片
李紫微
南京大学女子排球队队员,在校训练时导演组来校选人,通过试戏入选。
“拍女排中日大战最后领奖台那场戏时,有一刻我觉得,虽然我没有在中国女排这个队伍里面,但作为一名排球运动员,这就是我的骄傲、我的自豪。”
图片
罗慧
福建女排的一名职业球员,选角组去队内海选时通过试镜。
“参与电影拍摄之后,体会到中国女排精神是一种敢打敢拼、完全不服输的劲儿。”
刘晨曦
南京大学女子排球队队员。
图片
“拍戏之前我们真的觉得中国女排离我们很遥远,参加了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让我们每一个排球运动员进入国家队的梦,实现了。”
图片
图片
凌敏
前北京队职业排球运动员,退役后从事教练工作。
“这部电影圆了我们所有排球人的一个梦想。”
李阳一
重庆工商大学校排球队队员,试戏通过后因比赛训练被教练推掉机会,几经波折后入选。
“参与电影的拍摄后,我真的体验了中国女排当时训练条件的艰苦。”
图片
图片
刘贞宏
中央民族大学校排球队队员,高三通过试戏入选。初一时在父母熏陶下开始排球训练。
“练排球是比别人吃的苦要多,但是还可以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快乐,就是站在领奖台的那一刹那。”
马雪纯
8岁开始打排球,南昌大学新闻专业研究生在读。
图片
“之前中国女排精神在我心中是一个我所要学习、要一直向它靠拢的精神,拍完电影之后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深入到骨髓里,真正能感染你的精神。”
图片
毛雯
南京大学女子排球队队员,通过试戏和集训入选。
“我一直以自己是一名排球运动员为骄傲,参演这部电影可能是我整个排球生涯的一个完美的句号。”
图片
摄影 / 郭濮源
策划 / 葛海晨
统筹 / 阴博文 Blair、冯秝珊 Abby
撰文&采访 / 陈晶
新媒体 /Timmy
特邀化妆 / 邰凌轶
化妆 /Dobby、刘丹、毛毛 huang、思琪(均来自邰凌轶 Team)
发型 /The Fur Studio (发型师 王鹏、汤、兰宝、大鹏、崔文,助理 亦帆、嘉华)
造型 / theBallroom(造型 Candice Qi,执行 Yvonne Chu,助理 Ringson)
助理 / 程瑶、小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