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史晓琪 实习生 王晓彤
8月14日,凌晨5:00,河南大学在读博士余炎炎带着课题组的年轻人,驱车前往黄河滩涂实验基地。紧张的一天开始了。
田间小道有点窄,茂盛的灌木不时扑在车上,让人有种披荆斩棘的感觉。地上时有积着水的泥潭,车子很快就成了大花脸。20多分钟后,车子停下,实验基地“到了”。
隔着一片深深的积水,实验基地在路的那头。这个苗条的姑娘,和那些小伙子们一样,扛着二十多斤重的仪器,身着捕鱼人穿的胶皮连体衣,蹚过及腰的深水,走过泥泞的田野,步行40分钟到达实验地点时已经大汗淋漓。日头渐高,又潮又热,一上午的实验观测犹如在蒸笼里闷着。晌午头,在滩涂毫无遮挡的烈日下,余炎炎他们蹲在地上解决了午餐,接着又是一下午的忙碌。晚上8点收工,回到住处后吃饭、洗澡,接着又开始整理分析一天的野外观察数据,直到10点多,才结束这一天忙碌而满足的工作。
“老感觉时间不够用”,这是余炎炎读博期间的最深感受。这个暑假,她只在信阳老家陪伴家人一周,便趁着4岁的年幼女儿还在睡觉偷偷溜走,来到河南大学桃花峪滩涂系统研究站,陪着烈日,陪着风沙,陪着她的科研。
“读书、上大学是一个执念”
生于信阳的余炎炎家中有4个兄弟姐妹,作为大姐的她为了尽快就业,减轻家中负担,尽管成绩优异,还是听从父母的意见没有上高中,1999年考了中师,进入信阳师范学校学习。
“上中师的第二年,我得知中师学生也可以参加高考。我就想一定要继续读书,上大学,成了我的一个执念。”为了实现这一执念,在备战高考的那一年,余炎炎“吃饭走路都在学习”。夏日夜晚被手电筒照亮的被窝里、冬天没有暖气的图书馆里,都是余炎炎不知疲倦的“学习地点”。“那时,我从来没觉得辛苦,反而觉得追求梦想是一种幸福”,怀着这样的信念,余炎炎最终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进河南师范大学。
由于在信阳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没有英语课程,英语成了余炎炎进入大学后的短板。“我们宿舍的同学都来自中师,英语都不好,我们就早上一起买个烧饼夹菜,一边走一边练习听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不仅顺利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而且考研时她以64分的成绩超出英语国家线18分,最终进入南京师范大学。
“读研的三年是最美好的三年,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我真正热爱上了生物这个专业。”从读研开始,余炎炎一点点走近科研,爱上科研,连续几个小时的实验监测对她来说乐多于苦。
从精致女孩儿到黄河滩上“假小子”
“我没有想到你能在这里坚持下来”,看到余炎炎朋友圈半个身子泡在黄河水里的照片,她曾经的同事如此评论。
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在信阳学院工作时的余炎炎,“一周衣服都不重样”,生活精致有点“小资”。可实际上,她对科研一直“情有独钟”“难舍难分”。2018年9月,女儿两岁,余炎炎挥别工作和家庭,走进河南大学攻读生态学博士学位。
经过一年阅读文献、知识积累后,余炎炎来到河南大学桃花峪滩涂系统研究站,成为导师韩士杰教授课题组的一员。黄河滩涂环境艰苦、风沙漫天,三伏天的黄河滩地上地面温度高达40摄氏度,大如牛虻的蚊子隔着衣服就能叮进皮肤。野外监测时,余炎炎他们经常蹲在火辣辣的没有一点阴凉的滩涂上,几乎“要被晒哭了”。
为了抓紧时间做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余炎炎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实验上,曾经的精致女孩儿变成了不再着意梳妆打扮,在黄河滩地上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的“假小子”。
“河南大学生物学科是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老师们都特别拼。”余炎炎说,年过六十的导师韩士杰教授是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第二层次特聘教授,疫情期间坐飞机不方便,韩教授自己开车17小时从沈阳老家来到位于信阳的实验基地。“两周两趟啊,也就是4个17小时,一位60多岁的老人都有这样的吃苦精神,我们年轻人又怎么能虚度光阴。”余炎炎说。
不曾虚度光阴,读博两年的余炎炎已达到博士毕业要求可以毕业了,可她决定延时毕业半年,“学习的机会太难得,我希望能抓紧时间多做一些成果出来。”
“人生需要几个努力到极致的时刻”,这是余炎炎能够一直优秀的“密码”。“逼迫”自己努力到极致,似乎已成她的习惯。在信阳学院任教期间,她被评为十佳教师。读博后,她发表了《Exploring slope spatial heterogeneity by nitrogen transfer and arbuscular mycorrhizal community》等三篇SCI论文,取得了适用于采集陆地土壤及土壤微生物呼吸温室气体的静态箱、一种经济高效的土壤动物分离装置两项专利。
在导师韩士杰眼里,余炎炎“很上进,能站在学科领域发展的高度去思考自己的学业。希望对河大‘双一流’发展作出贡献,这是激发她不懈努力的动力源”。
查看原图 4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