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收藏

7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惊恐发作会伤害心脏?别害怕!你的身体没啥危险,这6个事实一定要记好

作者: 乔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惊恐障碍(也称惊恐发作)是指人在遇到或想到可能引起恐惧感的情境时,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忽然发生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
有过一次惊恐发作经历的人,可能会深深记住这种可怕的感觉,担心自己的身体受到损害,并一直担心再次发作。
这种担忧反而会加重焦虑程度,进入恶性循环。
一、惊恐发作时,身体不会受到损害
惊恐发作的初期,可能会出现头晕眼花、哆嗦、胸闷气短、心跳加速、窒息感等身体症状。
伴随这些症状的还有以下一些心理反应:担心自己会不会濒临崩溃,有强烈的逃避感,精神不集中,会担心自己有无生命危险等。
惊恐发作确实会让人恐惧不安,但它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危险。
虽然它发生时,会带来我们刚刚提到的生理及心理反应,但它却不会对你的身体健康造成危险。
如果你明白身体所经历的这些变化其实并无危险,便可以逃出惊恐带来的恶性循环。
可有的朋友还是会问:“这些生理或心理的反应是我真切感受到的,它们虽然没有危险,但到底是从何而来呢?”接下来,我们逐个分析惊恐发作时出现的生理反应。
图片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二、惊恐发作时,我的心脏会骤停或心力衰竭吗?
惊恐发作中的心跳加速和心悸真的让人感觉十分难受,但是它们也并没有心脏病带来的症状那么可怕。
心脏是由强健而致密的肌纤维组成的器官,它能承受的“压力”和强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一颗健康的心脏能以每分钟200次的频率,匀速持续地跳动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不受损伤。
所以在惊恐发作时,你觉得你的心跳加快了,别担心,让它快一会吧,它终究会在你平静时也安静下来。你要相信并告诉自己:“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伤害。”
惊恐发作和心脏病发作相比,心脏的状况是不一样的。
透过简单的心电图就可区分清楚:心脏病会显示出明显的心律失常,而惊恐发作的心电图只有心动过速,并无心律失常的表现。
总之,惊恐与心脏病之间并无直接联系。惊恐发作时也并不会伤害到你的心脏。
三、惊恐发作时,会造成呼吸停止或窒息吗?
惊恐常常会使人产生胸闷、呼吸受阻的反应,因此你担心自己会不会产生窒息?答案很明显,肯定不会。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其实只是在这样的压力下,你的颈部和胸部肌肉非常紧绷,致使你的呼吸能力相应减弱了而已。
请一定要相信,此刻你的呼吸道和肺部并没有什么问题,而且这种紧张感马上就会过去。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反射机制,当我们吸入的氧气量不足时,这个机制就会马上启动,强迫我们吸入足够的空气来维持身体的需要。
如果你还是不相信,不妨屏住呼吸一小会,看看会发生什么。你会发现,到了一定的程度,你会本能地吸气。
在惊恐发作中其实也是一样的。在因为缺氧而造成窒息前,你会自动自发地大口喘气和深呼吸。
总之,惊恐中的那种窒息感或压迫感,虽让人非常难受,但真的没有致命的危险。
图片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四、惊恐发作时,过度的紧张会使我晕厥吗?
在惊恐发生的一开始,那种头晕眼花的感觉可能会使你害怕,自己是不是会随时晕厥。
其实,这只是因为你本能地过度换气(呼吸频次过快),使得大脑会有一点点供血不足。这没有什么可怕的。
只要你稍微控制自己的气息,放慢呼吸的频次,深深地呼吸,来回走上几步,症状自然就会慢慢消失。
实际上你的心脏此时比平时跳得更有力,血液循环也加快了,所以不太可能发生晕厥。
五、惊恐发作中觉得腿脚发软,我会不会不能正常行走或容易跌倒?
惊恐发作时,激增的肾上腺素会使血管收缩,其中以心血管系统尤为明显,使得血液聚集在腿部肌肉,而不能充分参与到全身循环。
这让我们产生了乏力、腿软的感觉。
这种感觉容易误导我们,是否此刻不能再走路或无法站立了。
请一定要相信,这真的只是一时的“感觉”!此刻,你的腿跟平时一样健康强健。
那些颤抖或虚弱的感觉会随着你的情绪控制而自行消失。你仍然能够很好地行动或站立。
图片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六、惊恐发作会让我变成疯子吗?
人并不会突然或者不由自主地疯掉。因心理障碍所表现出的那些被视为发疯的行为,都是经历了若干年或许多事情之后积累而来的。
惊恐发作时,你的动脉血管收缩,造成了大脑的供血减少;同时,你的呼吸加快又会导致大脑氧供不足。
这两个过程都会导致大脑反应下降,会使你觉得好像失去了方向。
这个时候请提醒自己,这仅仅是因为短暂的大脑血供和氧供不足。不管产生的这些感觉多么可怕或怪异,你都要明白,这和“发疯”完全是两回事。
没人会因为惊恐发作而发疯,这些不真实的感觉总会消失。它并不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应对惊恐反应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到这些身体反应并不危险。实际上我们的身体生来就有应对惊恐的功能。
惊恐是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反应。它并不会对我么的身体造成危险。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