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老照片,聊聊抗战结束后国军的军装到底是啥样?

深度
摘要:抗战胜利前后,国军开始陆续换发新式军装。由于受到很多影视剧的误导,大部分人的印象里,都认为国军的新式军装就是美式的,小翻领系领带,洋气十足。那么,抗战结束后国军的军装到底是啥样?
抗战胜利前后,国军开始陆续换发新式军装。由于受到很多影视剧的误导,大部分人的印象里,都认为国军的新式军装就是美式的,小翻领系领带,洋气十足。那么,抗战结束后国军的军装到底是啥样?
先来看一张当时的老照片。
图片
图1:1945年9月,第四方面军司令部和74军一些军官合影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5年9月,是国军第四方面军司令部和74军一些军官在湖南长沙的合影。第四方面军司令长官就是曾当过74军第二任军长的王耀武,所以第四方面军司令部的很多军官都是王耀武从74军带去的,彼此都很熟识,很多人还是多年的老战友,这才会在一起合影。照片中前排左二就是时任74军军长的张灵甫,前排左三是时任74军51师师长的周志道。张灵甫大家很熟悉就不多介绍了,周志道和张灵甫都是黄埔四期,同一期的同学,而且周志道在74军的资历比张灵甫更老,他在王耀武还是补充第1旅旅长时,就是王耀武手下的团长。后来补充第1旅旅长扩编为51师,和58师一起组建74军,周志道就在74军,从团长、旅长、副师长一直到师长,绝对可以说是74军的老人了。不过今天我们不多聊这张照片上的人和事,主要讲军装。
抗战胜利前后,国军开始逐步换发新式军装。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以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为背景的影视剧里,国军军官的军装就都成了美式的,西服款小翻领系领带,男军官大檐帽女军官船形帽。好像不这样,就不能体现国军是美帝国主义扶植起来的。
图片
图2:影视剧中国军男女军官的美式军装
就连经典的军事题材电视剧《亮剑》里,晋绥军358团团长楚云飞在抗战胜利前换上了新式军装,还特意有过一段评价美式军装小翻领如何如何好的桥段。正是由于众多影视剧的长期熏陶,很多人的脑海里,国军在解放战争中就是美式军装,小翻领系领带,很洋气的那种。
图片
图3:《亮剑》中楚云飞的美式军装
但是,看看图1这张历史照片,八个军官没有一个是小翻领系领带的美式军装。按理说,74军是头等王牌,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军服装具,肯定都是优先换装,如果真有这么洋气款式的新军装,74军怎么可能没有?如果仔细看这张照片,确实能够发现,这些军官的军装、军帽各不相同。这也很真实反映了当时新式军装是逐步配发,所以有一段时期新旧军装是同时并存的。
先说军帽,照片上八个军官只有两人是大檐帽,一个是前排的张灵甫,另一个是后排的第四方面军副官处处长赵汝汉。这两人恰恰就是照片上两个单位第四方面军和74军职务最高的军官,这显然不是偶然,说明大檐帽才刚刚开始配发,而且是由上而下逐级配发。
大檐帽对于国军来说,也不是第一次采用了,早在北伐时期就是大檐帽。不过当时的大檐帽帽墙比较小,而这次的大檐帽是美式的,帽墙的正中部分很高,可以缀上更大的帽徽,看起来不仅醒目也更神气。
其余六个人的军帽还都是抗战时期的圆筒小帽样式,这种军帽俗称小帽,虽然看起来其貌不扬,甚至还有些土气,但也是舶来品,最早是欧洲滑雪爱好者钟爱的样式,所以被称为滑雪帽。1930年代,德军的山地部队——山地部队和滑雪自然是很有渊源的——就将这种帽子作为军帽。到了1943年,这种款式的军帽更是成为整个德军的制式军帽,称为1943式液战帽。不仅是山地部队,就连炮兵、装甲兵,甚至不是国防军系统的党卫军都将这款小帽作为制式军帽。
图片
图4:德军1943年式野战帽就是这种圆筒小帽
图片
图5:影片《兵临城下》里德军上校王牌狙击手也戴这种军帽
1930年代正好是中国和德国军事合作最为密切的时期,双方军队交往很多,中国就将这种军帽引进,作为中国军队的制式军帽。所以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从中央军到杂牌军,都是戴这种小帽。中国军队的小帽和德军的小帽唯一的不同,就是中国军队的小帽上帽檐基本成一条直线,比较平缓。而德军的上帽檐则带有一点尖角,更高耸一些。
图片
图6:抗战时中国军队的制式军帽
而这种帽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帽墙正中的两颗纽扣。这两颗纽扣可不是装饰,而是有实用价值的。将纽扣解开,就可以将两片帽耳放下来,然后在下巴处再将纽扣系上,这样整个脸颊、耳朵就都给遮住了,具有很强的保暖作用。因为这小帽最早就是滑雪帽,当然对防寒保暖是很有心得的。
图片
图7:两颗纽扣可以将帽耳放下来之后再系上
在过去很多影视剧里,八路军的帽子上就只有两颗纽扣,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中国军队一样,在两颗纽扣的上面还会有一颗青天白日徽。
图片
图8:戴小帽的八路军新四军将领
再来说说皮带。刚巧,前排三个人的皮带是三种不同的情况。左一是标准的武装带,很多人以为皮带就是武装带,这是错的,武装带严格来说,一定是要腰间的宽皮带(最好还是双排扣)再加肩膀上斜挎的窄皮带,一正一斜两条皮带组合在一起才叫武装带。所以,在三个人中只有左一的才是武装带。而右一的军官只有腰间的皮带,所以严格来说不能称为武装带。
图片
图9:这才是标准的武装带
仔细看左二张灵甫,会发现他的皮带材质和另外二人明显不同。是的,张灵甫的腰带并不是牛皮质地,而是和军装一样的布料。这正是这套新式军装的一大改进之处,在上装的腰部加了一条类似风衣上的有束腰作用的布质腰带,用来替代皮质腰带。所以,可以确定,张灵甫穿的就是抗战胜利后的新式军装。不过,很多人不喜欢这种军装上自带的布质腰带,所以后来就取消了,只保留了腰部有收腰样式,另外再扎皮带。
在张灵甫旁边的周志道也是新式军装,但又和张灵甫的有所不同,最大区别就是在肩部增加了肩袢,不过肩袢上并没有军衔标志,就是一块白板。军衔标志还是照旧在领章上。当然,最后军衔标志还是改到了肩袢上,原来领章上的军衔标志则改为兵种符号。
图片
图10:解放战争时期的白崇禧,请注意肩袢上的军衔标志和领章上的兵种符号
所以,国军在抗战胜利前后换发的新式军装,军帽从小帽改为大檐帽,服装实际上是经过三步走:第一步增加布质腰带(后来取消,但保留了收腰);第二步增加了肩袢;第三步军衔标志改到肩袢上,领章则为兵种符号。最终的军装样式是——军帽为大檐帽,军装为中山装款式,立领,收腰,军衔标志在肩袢上,领章为兵种符号。而且这套军装一直使用到1959年,60年代以后才开始采用美式的翻领系领带。
也就是说,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国军根本没有美式翻领系领带的军装。在所有的解放战争历史照片上,都不可能看到美式翻领系领带的军装。
下面看两张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照片:
图片
图11:1948年蒋介石和卫立煌、傅作义的合影,卫立煌和傅作义除了没戴军帽,都是新式军装
图片
图12:淮海战役期间,国军的普通士兵,大檐帽和新式军装,只是军装面料很差,看上去很破旧
由于,这次换发新军装是逐步推进的,而且新军装又分成了三步来进行,所以很多历史照片上都出现新旧军装,或者新式军装三种变化过渡,以及圆筒小帽和大檐帽同框的情形,这很正常,也是当年真实情况的写照。但是,绝不会有美式翻领系领带的军装的情况。
但也有个例外,那就是驻印军。由于驻印军是在印度接受美国援助的武器和训练,他们的军装早期是英国提供的,英式军服。后期则是美军提供的,那当然就是美军样式的,军帽也有船形帽,军装也有翻领的,还有美军夹克,甚至还有美军的连帽风衣。
图片
图13:右侧戴钢盔的是驻印军士兵,就是翻领式军装
现在应该知道抗战胜利国军的新式军装是啥样子了吧,千万可别给那些不尊重历史真实的影视剧忽悠了。小翻领系领带的美式军装,国军要到60年代以后才换装的,别说抗战了,就是解放战争时期都没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