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国内疫情发展态势得到控制,各地学校稳步开学。考虑到幼儿免疫力较弱,幼儿园的开学时间仍在商榷之中。对家长而言,虽无需担忧家中“神兽”的健康问题,但学业压力仍挥之不去。为了缓解幼儿家长的教育焦虑,外滩君与上海民办安蒙幼儿园的创始人兼园长乔吟女士聊了聊。幼儿教育在家庭中如何进行?幼小衔接中哪些能力亟待培养?开学日期尚不明朗,家长该如何调整心态?相信下文能给出答案。
文丨陆以沁 编丨Travis
虽然各年级段的复学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对于大多数幼儿园的孩子而言,超长假期还没有结束。
面对低幼阶段的神兽,既没有强制规定的网课,也不能指望他们安静自处较长时间,不少家长在网上苦笑调侃:现在最不想听到“妈妈”两个字,简直魔音绕梁。
更重要的是,无法回归幼儿园,意味着这些孩子脱离了集体学习生活环境、失去了老师的专业引导。
并且,当这样的情况或许还将持续下去的时候,如何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幼小衔接工作又该如何进行?
当教育主场大幅度地从幼儿园转移到家庭,由此引发的各类问题,亟待解答。
为此,外滩君联系到了上海民办安蒙幼儿园的创始人兼园长乔吟女士。
蒙特梭利国际证照持证教师、高瞻国际证照持证教师、奥尔夫音乐教师、国家注册少儿心理咨询师、绘本作家,如今儿子就读六年级的乔吟,实际上是个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
也正是在她的带领下,成立于2010年的安蒙(前身为安柏教育),成为了沪上屈指可数的美国蒙特梭利协会(AMS)会员学校之一,并位列高级别。
秉持着全人教育的初衷,不鸡血的安蒙却有着“曾经一届学生12个孩子通过包玉刚小学面试”的亮丽成绩单。
疫情影响下,安蒙的学生从寒假至今都处于居家学习生活的状态。针对家长现阶段关心的问题,乔吟根据切身体悟,分享了她的看法与建议。
乔吟
疫情下,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
与静安雕塑公园一路之隔,梧桐掩映下,由百年洋房改造而来的安蒙幼儿园,别有一份老上海的气质。
楼中阶梯很窄,更适合孩子的步伐,但是乔吟走得轻快自如。她热情地带领外滩君参观,像参观她的另一个家。
在寸土寸金的静安,安蒙幼儿园的可利用空间非常有限,但都通过精心设计,将教室、走廊、图书室布置得明亮又温馨。
“我们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乔吟笑着说。
安蒙幼儿园
疫情发生以来,从冬到夏,安蒙还没开门“营业”过。对于尤其强调感官学习、专业教师引导的蒙氏幼儿园而言,一切教学活动似乎都陷入困境。
挑战的确存在,乔吟表示。几个月来,她与老师始终在探寻与调整,低幼阶段“远程教育”的方式与内容。
“6岁前的孩子,以感官式学习为特征,尤其是蒙氏教育。当孩子不能摸、不能闻、不能接触到的时候,他认知的信息都是打折的。因此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强调的一定是以情感为导向,而不是知识为导向。”
为了顺应孩子的发展天性,同时考虑到疫情的限制,乔吟与副园长商讨后决定,将最适合在家中进行的“日常生活区”内容放大(蒙氏教育中,教室会被分为日常生活区、文化区、语言区、感官区、数学区等区域),每天由主班老师分享相应主题的活动,并且材料一定要在家中唾手可得。
“这些都是非强制的活动,我们只是给家长多一些选择。由孩子熟悉的老师录制视频和音频,孩子也更愿意参与,这就是情感联结的作用。”乔吟介绍。
而为了维系情感上的互动,每周末,安蒙都会安排线上班会。所有老师、孩子视频上线,互相打招呼、分享最近的生活。
安蒙幼儿园
对于更多还未开学的低幼阶段孩子,乔吟以安蒙为例,分享了她对疫情下幼儿家庭教育的建议。
不少家长可能已经意识到了,“引导孩子遵守学校作息”是居家期间不容忽视的方面。这不仅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能帮助孩子之后跟顺利地衔接回归学校的生活。
安蒙的老师建议家长,督促孩子按时起床,让孩子自己穿衣服、拉窗帘、洗漱。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都蕴藏着蒙氏教育尤其强调的独立性培养。
早餐时,家长可以与孩子开一个家庭会议,商量当天的活动主题,比如海底世界、侏罗纪公园等等,并且最终让孩子自己决定。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从最近讲到的绘本、看到的动画片里汲取灵感。
这其实相当于安蒙平日里的“Circle Time(圆圈时间)”。孩子与老师围坐在一起,由老师讲解当天的某项工作内容、一起读绘本或让孩子分享发言。
接下来,孩子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剥豆子、擦桌子等等。剥豆子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家长还能融入学科知识。
豆荚里有几颗豆呢?(数学)
豆荚、豆子的英文是什么?(英语)
豆子是怎么长出来的?(科学)
推而广之,洗手、分筷子、放碗碟等属于“日常生活区”的内容,都可以在家中进行,并与学科学习相结合。
家长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剥夺孩子的自主活动时间。在不打扰其他人的前提下,允许孩子自由选择想做的事,或者按早晨商量好的主题进行活动。
如今网络上资源丰富,只要把握好自己的核心育儿观,相信家长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方法与载体。
不提倡刷题,更不鸡血,“做中学”或许是更适合孩子的方式。
当教育回归生活,孩子的成长就像春笋抽节,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
幼升小三大关键能力培养
疫情下,从小学到大学,几乎都是毕业年级受到的影响最大,幼儿园也不例外。
幼升小的竞争日趋激烈,让家长们咬牙加码的同时,依旧感到焦虑。往年,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奔波于各类幼升小补习班,如今,线下机构依旧处于暂不营业的状态。
还有些家长给孩子布置超前的学习任务,只为能进入心仪的小学,“提前准备”。
在乔吟看来,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选择安蒙的家长,绝大多数认可符合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感官体验式教育,并将儿童的人格健康置于首位,但也不得不在“升学军备赛”中,为孩子做好准备。
安蒙幼儿园
作为过来人的乔吟其实非常能理解。
儿子是安蒙(当时的“安柏教育”)的第一批学生。那时候,在上海处于初创阶段的蒙氏学校教育还不够成熟完善,很多课程的落地也不尽如人意。
因此升入小学后,乔吟的儿子英语第一次只考了40分。同班同学在看《鬼吹灯》小说了,她的儿子刚会写自己的名字。
但是乔吟也明白,靠刷题、提前学的成绩并不长久。孩子会因为提前学而不认真听老师授课,影响专注力的发展。
她相信,只要孩子有学习兴趣、核心能力培养好了,给予他信心与帮助就一定会进步。
事实也的确如此,儿子第二次英语考试成绩直接翻了一翻,到一年级结束时,已经到了班上第一、二名的水平,还被选举为中队长。
回顾孩子的成长往事,乔吟总结道:幼小衔接的关键,除了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还要注重这三大能力。
1. 专注力
“很多人以为,让幼儿长时间专注在一件事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包括研究数据也支持这个观点。但其实,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事,他真的可以连续2-3个小时沉浸其中。”
乔吟拿出手机,给外滩君看安蒙万圣节时的照片。孩子们有模有样地制作服装和道具,聚精会神的样子,很难想象他们还不到5岁。
培养专注力的关键,在于让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且不要轻易打扰孩子。
避免事事以成人为主导,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而是应该放手,当孩子寻求帮助时,再施以援手。
有些家长可能会问,孩子在那撕纸、扔纸球、玩手也不管吗?这就涉及到价值判断的问题。
很多在大人看来毫无价值、浪费时间的事,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影响他们各项能力发展,大脑神经发育非常重要的因素。
比如某个时间段,孩子喜欢乱扔东西,可能是孩子到了投掷敏感期,这需要家长了解一定的理论知识并顺应孩子的发展。
不过,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投掷到纸篓里,既满足了孩子这个发展阶段的“投掷”需求,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还能保持家庭整洁的环境。
在安蒙,只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法则,就不打扰孩子。
1. 不伤害自己
2. 不打扰别人
3. 不破坏环境
2. 独立性
低幼阶段的孩子,会有意无意之间,吸收和内化生活体验从而得到成长,蒙特梭利把这一特点称为“吸收性心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轻松地从环境中学习,并且乐于探索。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他们都非常喜欢参与。
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家长就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尝试各种家务。
0-3岁的孩子:拉窗帘、自助洗漱、给植物浇水、用酸奶和水果制作点心、清洗玩具......
3-6岁的孩子:叠被子、倒牛奶、晾自己的小袜子、扫地、淘米......
操作真实的工作,能够给孩子带来可以掌控真实世界的成就感和内心的满足。在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精细动作、大动作等身体发展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
在此过程中,家长需要忍住帮孩子打理一切的冲动,并且给予孩子练习、犯错的机会。
3. 自信心
自信心,其实与上述提到的专注力和独立性相辅相成。有了独立,才自信。
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独立操作的机会,会提升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掌控力。无数次、看似不值一提的成功,实际上都在为孩子的自信添砖加瓦。
当乔吟的儿子为英语成绩感到沮丧时,乔吟并没有指责,而是相信儿子的能力,并不断地鼓励。
询问儿子是否需要帮助,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陪伴他背单词、复习。
第二次考试,一下子收获80分的儿子欢呼雀跃。“这在班里其实还是属于考得不好,但是小孩子不知道。”乔吟忍俊不禁,“我还是鼓励,拿这个做例子告诉他只要相信自己,努力就有收获。”
乔吟提出,家长要给孩子“心锚”。
这其实属于条件反射的一种形式,运用到自信心的建立,就是把“你能行,你可以”植入孩子内心。让孩子在遭遇挫折时,可以回想起家长鼓励的话语、语气和表情,从而触发自信的开关。
教育是来日方长的事情
采访接近尾声,当问及关于开学日期的预测,乔吟说,她们只能做最坏的打算。
诚然,疫情的影响是无可避免的。
比如,幼儿园里的活动无法在家完全复制。尤其是强调感官学习的蒙氏教育;对于低幼阶段的孩子而言,与同学、老师、学校的情感联结非常重要,是认知学习的基础,但如今也遇到阻碍。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
乔吟说,孩子在家时,没有学校里一环扣一环的日程安排,反而拥有了更多思考的时间。另外,家长反馈,孩子在这段时间,和爷爷奶奶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因此,大家不必太过担心。
在乔吟看来,教具、课程等等其实都是教育的载体。无论在哪个环境中,只要操作和运用得当,都可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想要孩子在未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是家长们更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希望家长能够站到一个更高、更长远的方位来看教育这件事,把时间跨度拉大,或许更容易看到对孩子一生真正影响深远的东西。”
换句话说,家长要有明确的育儿价值观,知道自己想要培养孩子的哪些品质。
那么无论孩子在哪,身边的一切都可以变成教育工具,一定殊途同归。
这个问题看似不难,善良、诚实、勇敢......家长可以脱口而出任何美好的词汇。而一旦这些品质与现实发生碰撞,似乎就显得有些残酷。
身为母亲和园长,本次疫情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乔吟开始重新思索。
她写了一些文章,并在文中抛出了这些问题,邀请家长共同思考:
1. 作为父母,在大是大非面前,你会希望你的孩子如何选择?
2. 如果你的孩子与你作为父母之心的想法相违背,你会理解或者支持他们的选择吗?
3. 如果让你的孩子在“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背后承担各种不测,与“精神上背负一闪而过的道德审判”现实中却名利双收的富贵人生中,二选一。你的潜意识里会更接受或推崇哪一个呢?
乔吟希望,家长在思考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育儿观有更清晰的认识,在时代与现实的浪潮中,坚守住自己的育儿理念。
正如始终将“健全的人格”、“全人教育”置于首位的乔吟,也要面临儿子的升学压力。
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中寻求平衡?如何让自己的育儿理念能够经受现实的磨砺,而不是脆弱的理想主义?
这些问题,需要家长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不断深思与权衡。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3500+篇优质文章
查看原图 12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