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霄羽
1948年11月25日,奉命投入徐蚌战场的国民党军第12兵团,被中原野战军主力包围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纵横约7.5公里的地区内。经整整20天激战,12兵团全军覆没,兵团司令官黄维被俘。
在这场极其著名的战役中,出现了如下的战场奇观:
中野4纵攻击敌一个师部加2个团据守的李围子,11旅工兵连的3具炸药抛射筒连射3发,将敌前沿的鹿砦炸飞,又以3发摧毁突破口附近的敌火力点。部队趁势发起冲击,全歼守敌。
被俘的黄维
中野9纵26旅攻击据守杨四麻子之敌,77团发射128枚抛射炸药,将敌前沿障碍物和地堡全部摧毁。深受鼓舞的部队勇猛冲击,激战1个多小时全歼守敌。
中野1纵在板桥集阻击敌军时,以炸药拋射筒攻击位于射击死角集结的敌军。敌一个突击排全部被炸死或震昏。敌遭打击后又以2个营发动攻击,遭到炸药抛射筒轰击,最终弃尸百余具而退。
双堆集战场上中野士兵发起冲锋
看过电影《大决战》、《集结号》、《智取威虎山》的观众,一定对影片里那个用汽油桶发射炸药包的奇怪武器印象深刻。
这种大杀器是人民解放军在战争实践中土法上马制造的,从来就没有统一规范的名称,其称呼五花八门,有叫「飞雷炮」的,有叫「土飞机」的。倒是对其又恨又怕的国民党军起的名字「没良心炮」流传最广。上述几个战例中,正是威力巨大的没良心炮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问题是,既然没良心炮这么厉害,那么为什么在朝鲜战场上火力不足的志愿军却不用呢?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没良心炮的来龙去脉说起。
影片《大决战》中的没良心炮
聂佩彰的奇思妙想
从史料来看,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的工兵部队就曾研制过炸药炮射筒,试图用它来对付日伪军的炮楼碉堡,但试验效果并不理想。
全面内战爆发后,进攻晋南地区的国民党军胡宗南部每到一地即构筑「伏地堡」,这种工事除了射击孔以上部分外都位于地下,非常难以攻击。为此,在晋南地区作战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对所属4个旅的工兵连进行集训,集中研究打伏地堡的战法。
大家普遍认为,让工兵抱着炸药包炸地堡伤亡太大,效率太低,因此迫切希望能有一种代替人力送炸药的武器。参加集训的4纵11旅工兵连连长聂佩彰脑洞大开,根据迫击炮发射宣传弹和抛石坑抛射石头的原理,很快搞了一个惊人的试验。
他先是挖了一个梯形土坑,又在后壁下部挖了一个空间装进抛射药,安装雷管和导火索并盖上木板,木板上放置抛射物,利用抛射药爆炸能量将抛射物抛出。这一原理与我们燃放的爆竹「二踢脚」类似。
实验取得成功后,他开始实弹试验,把炸药包捆扎成炮弹状,底部装一圆形木板以防止被抛射药诱爆,木板中心钻一小孔,雷管接上导火索由小孔插入炸药包内,导火索另一端连抛射药。炸药包抛射时利用抛射药引燃导火索,炸药包落地后导火索燃尽自动引爆。在这次实验中,炸药包被抛出300多米后着地爆炸,实验完全成功。
聂佩彰曾在张学良的东北军讲武堂工兵科学习过,有着专业的工兵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这是他能够完成这一创造的原因。
抛射坑受地形限制,一个坑只能抛射一次炸药包,且炸药包飞行方向和高度不易掌握。为此,聂佩彰作了进一步改进。他请铁匠以汽油桶为原料制作了炸药抛射筒,并在筒身上加铁箍以增加强度。
抛射筒可以方便地搬运和改变射向、射角,比抛射坑使用更加灵活。经过多次试验改进,抛射筒可以抛射6-8公斤的炸药包,最远射程达300余米,杀伤半径约10米左右。
经过多方努力,炸药抛射筒终于在4纵11旅工兵连诞生了。
没良心炮攻坚示意图
威力惊人,无坚不摧
1947年9月17日,在攻击陕州东门的战斗中,聂佩彰率工兵连使用炸药抛射筒首次参战,成功压制了国民党军的火力。从此,炸药抛射筒开启了自己传奇的战斗生涯。
炸药抛射筒投入实战后又进行了不断改进,如加装瞄准装置、筒座、脚架,有的还加装了机械击发装置。抛射药包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有西瓜状的,也有圆饼状的,但不管什么形状的抛射药包都要满足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能顺利地装入抛射筒并抛射出来,否则就会出危险。在这个前提下,要尽量使其直径接近抛射筒口径,以密闭火药气体提高射程。
在淮海战役中,为了弥补炸药抛射筒数量的不足,解放军还曾使用过大量抛射坑抛射炸药。在防御作战中还出现了改进的抛射坑,称之为「投石雷」。即用抛射坑以5公斤黑炸药抛射40个手榴弹和200多斤石头,对进攻之敌杀伤颇大。
炸药抛射筒在部队广泛使用后,装备在各部队的工兵分队。工兵分队由于还要执行工程保障任务,不可能以全部人员操作炸药抛射筒。一般情况下,工兵连抽出1-2个排操作炸药抛射筒,装备抛射筒3-6具。也有的部队成立专门的抛射筒连,专门执行抛射炸药包的任务。
自从有了炸药抛射筒,解放军中的工兵分队不再是单纯的工程保障兵种了,俨然成了与炮兵平起平坐的火力突击兵种。因为这种武器质量不稳定,飞行姿态不能控制,如果配置在突击队后方,炸药包有可能掉到自己人头上,因此炸药抛射筒必须与突击队一起配置在第一线。
炸药抛射筒威力巨大,不仅可以炸开鹿砦开辟通路,打开突破口,还能炸塌地堡,爆炸中心十几米半径内的工事也会被强大的冲击波破坏。装药量8公斤的炸药包可使半径20米内的有生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据当初参战的解放军老兵回忆,爆炸后杀伤半径内的国民党军非死既昏,凡死者都是七窍流血、浑身麻点,显然是内脏震碎的结果。
这一场面对国民党军的心理产生极大的震撼,取名没良心炮,足见其恐惧的程度。
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威力巨大的没良心炮弥补了我军的火力劣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材料、工艺等种种原因,其缺点是相当严重的。面对强大的美军时,这种土法上马的武器顿时没了用武之地。
首先是射程不足,最远只能抛射300多米。这样的射程只能对敌前沿的火力点、障碍物和浅纵深的目标构成威胁。要想打击敌纵深目标,就必须把发射筒安置在敌前沿50米处。要想在火力极强的美军眼皮底下构筑发射阵地显然是不可能的,除非拥有极强的压制火力。可问题是你要是有如此强的火力,还要没良心炮干什么呢?
喀秋莎火箭炮
其次,由于抛射药包体形较大,气动外形不佳,飞行阻力很大,导致没良心炮精度很差。该炮的操作程序也很复杂,导致射速很低,只能达到3分钟一发,离迫击炮每分钟15—30发的射速相去甚远。随着志愿军炮兵部队的不断壮大,特别是射速快、火力猛的「喀秋莎」火箭炮大量装备志愿军,当然没必要再用粗制滥造的炸药抛射筒了。
再者,没良心炮的发射阵地上堆积大量炸药包,并且谈不上有什么防护措施,一旦遭到敌方火力打击将发生大规模殉爆,因此只能在掌握绝对战场控制权的时刻才能使用(例如双堆集)。这一条件在朝鲜战争中显然是不具备的。
除去上述这些严重问题,其实没良心炮最大的缺点是太危险。一方面,制造工艺的简单粗糙导致其多次发生炸膛事故;另一方面,炸药抛射筒抛射的炸药包都没有引信,全靠导火索引爆,这就导致炸药包落地后不一定马上爆炸,往往会有一个延迟。如果步兵突击队掌握不好时机就有可能挨炸,解放战争中就曾多次出现过误伤自己人的事件。
志愿军炮兵阵地
这些致命的缺点决定了没良心炮只能在低烈度、技术含量低的国共内战中使用,面对强大的美军时便难有用武之地。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除了63军189师在第五次战役对阵英军时偶尔使用过,其他战斗中难觅踪影。
实事求是地讲,没良心炮是我军在重火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的应急产物,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其作用没有后来某些人吹得那么神。事实上,即便在国内战场上,没良心炮也主要在装备很差的中原野战军、西北野战军中使用,装备较好的东野、华野则基本没用过。
辽沈战役中的东北野战军
前期参加抗美援朝的部队基本全部来自四野和三野,没有用上没良心炮自然没什么可奇怪的。而后期随着苏式武器大量换装,志愿军装备大大改善,特别是炮兵得到极大加强,没良心炮自然也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
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以劣胜优仍是我军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一些新型装备批量生产并配发部队,但由于程序复杂、操作繁琐、保养维修困难,反倒不如一些土制作、土发明受到基层官兵认可。发扬群众智慧是我军的光荣传统,没良心炮就是最好的例子,至今仍有启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