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江出海口,大片的垃圾铺在水面上。不远处就停泊着久不出海的渔船
上世纪80年代,粤东练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没有超越练江的自净负荷,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工业发展失控形成了致命一击。自1998年以来,水质一直是劣V类。
溯江而上,干流、支流多呈深不见底的墨色———黑!
稍靠近江边,一股刺鼻气味就扑鼻而来———臭!
河水重度污染,难觅鱼虾踪影,洗衣服都嫌脏———毒!
沿河两岸,随处可见一堆堆的垃圾,苍蝇缭绕———脏!
这一幕幕惨状,就是粤东潮汕平原三大河流之一练江的现状。
谁也没想到,这条粤东百姓的“母亲河”,短短十几年间已变成一条不忍卒睹的“黑河”!
3月22日,广东省环保厅公布《2011年广东省环境质量状况》,指出广东省境内的江河中,粤东诸河水质较差,三成为重度污染的劣V类。练江更成为污染“典型”,一些水质断面的监测数据显示,自1998年以来,这条河流的水质一直为劣V类。
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该如何刮骨疗伤?羊城晚报记者实地展开了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