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美国“抗农达”转基因大豆开始商业种植,人类从此走上转基因农业之路,至今达15年。这条路并不平坦,甚至可谓充满坎坷,但从未中止。
欧美:不停歇的争吵
上世纪90年代初,“转基因”更多是个科学话题。科学家们眉飞色舞地向公众讲述“未来生物技术的辉煌前景”,公众也将其当成新鲜话题。但当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转基因食品真正登上餐桌,却引起公众的“特别关注”,这种反应在欧洲尤为强烈。
2003年通过的欧盟“No 1830/2003”法规规定,凡从转基因作物中提取的成份超过0.9%的商品都要贴上“转基因”标签出售。此后,欧洲和美国一直为“贴标签”问题争吵。
美国并不强制要求贴标签,且到2010年美国有86%的玉米、93%的大豆为转基因产品。因欧洲反转基因的NGO(非政府组织)极力鼓吹,欧洲的消费者普遍认为“转基因食品不如非转基因食品好”,故美国向欧洲出口食品受阻。美国认为欧洲对转基因食品的管制有悖自由贸易协定,而欧洲认为若没有“互相知会的共识”,就谈不上“自由贸易”。
非洲:拒绝转基因的惨剧
在欧洲围绕转基因食品对消费者和环境安全的影响争论不休时,欧洲和印度的一些批评家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攻击转基因作物。
一些NGO称,围绕着转基因的争议就是新殖民主义剥削者和贫苦农民之间的斗争。其中最活跃的是批评家Vandana Shiva,她认为现在自然环境、消费者的选择权和食品安全逐渐被越来越少的食品商控制。
这种认识最终酿成令人扼腕的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