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施会政策倡议经理 苏培健
去年哥本哈根气候谈判未能如期完成及达成协议,全球关心气候变化的市民心如锅上蚂蚁。今年各国加快谈判步伐,联合国气候谈判将于十月初在天津举行会议,该次会议将是墨西哥坎昆大会的最后一次会谈。究竟这个首次在中国举行的气候会议,对国际气候谈判以至中国推动对抗气候变化的工作起着什么作用?
为了在坎昆会议达成积极成果,各国同意增加谈判的次数,由原来安排的两次会议增加到五次,而中国承接其后安排天津会议,进一步显示中国积极推动气候谈判的决心。
由于富国一直拒绝承担历史责任,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适量资金以对抗气候变化,令气候谈判进展举步为艰。过去半年,富国便已不断吹风,表示今年在坎昆达成协议的机会渺茫,以此降低公众的期望。
在这个形势下,去年中国主动提出的自愿性减排目标,便显得难能可贵,甚至有着示范作用。很多欧美评论者批评,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却未有采取适当减排措施,这些批评明显地忽视了中国对抗气候变化的行动和国情。
在行动方面,中国早在2007年便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立基本减排及适应的方向,并公布了一系列法规,包括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大会上进一步宣布,2020年的碳强度(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会在 2005年的基础上,大幅减少百分之四十至四十五。
近日,国家发改委开展了国内5省8市低碳省市试点工作,为经济转型,实现低碳发展之路开始了全面而又大胆的探索。国务院确定了重点扶持以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为核心的七大新型行业,为这些战略产业培育市场并从金融财税政策等方面提供保障,这些措施将大大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朝着低碳、节能、环保的方向大踏步前进。
另一方面,中国正受到气候变化的严峻威胁。2009年,乐施会等机构发布的《气候变化与贫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将加剧贫困,并导致部分脱贫人口返贫,中国过去三十年的扶贫成果将遭到严重破坏的可能。目前国内尚有1.5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环境互相影响,并有扩大趋势,愈九成贫困人口住在生态脆弱地区;极端天气频繁,从1998年长江洪水到2010年西南大旱,再到今年夏天中国东北、西北、华南等地的暴雨,这期间极端气候事件一次又一次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愈发严重的挑战。扶贫路上同时适应气候变化,是中国以至其它贫穷国家共同面对的难题。
面对类似中国情况的国家还包括巴西、印度及南非,她们同样面对经济急速发展,能源需求大增,但国内贫穷问题严峻,气候变化带来很多负面的社会影响,如何取得平衡将是关键。有见于此,这些国家去年底开始组成“基础四国”(BASIC Group),希望能在对抗气候变化的大方向上有所贡献,并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
虽然哥本哈根会议没有达成具法律效力的协议,2009年还是气候运动的重要一年。在NGO的共同努力下,大大提高了全球民众对气候危机的意识及认识。国内很多本土的NGO亦已开始积极关注及响应气候变化,当中大多以低碳发展及环保为主,而适应工作及协助贫困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也逐步展开。这些团体准备在天津会议的上向其它国家陈述国内情况,并要求富国承担责任。
乐施会估计,发达国家至少应每年拨出1,5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对抗气候变化,并于2020年将这笔资金提升至每年2,000亿美元。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做出承诺,在2010至2012年之间筹集3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用于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同时,这笔资金的规模于2020年将增加至每年1,000亿美元。发达国家必须在今年落实短期资金承诺,尽快安排发放资金,让贫穷国家实时采取适应措施。
中国跟其它众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是气候变化的受害国。这些国家都要求富国作出政治决心,尽快承诺大幅减排,发放气候资金,推动举步为艰的气候谈判,不要再以中国或其它发展中国家作为挡箭牌。天津会议有助消减富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误解。
乐施会希望,在坎昆会议召开之时,甚至更早,全球气候协议的新时间表能够出炉,让大家重燃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