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穿在身上的“医院”
但是,物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眼下还不是一件顺当的事。有许多困惑需要解决。
比如,我们已经能够通过RFID和传感器对物体进行感知,但在后台运营、应用环节,仍然缺乏方向,即“到底将这些物体连接起来干什么?”
RFID技术在世界上已经诞生了几十年之久,其技术含量称不上太高,只是在高成本等因素的制约下,无法大规模应用。RFID标签的价格一度高达1美元一个。你很难想象一个售价不到1美元的圆珠笔去贴上一个价格高达1美元的电子标签。
对此,王开疆说,“如果大规模使用,这些标签的价格可以降低到5毛钱以内。如果全社会大规模使用,RFID的价格甚至可以降到几分钱。”
但对于是否有必要将所有商品都贴上RFID标签,也一直存在争议。
目前无锡正在建设的“感知中国”中心,则更多的是基于传感网技术。这一中心是温家宝总理2009年8月在无锡考察物联网技术研发时,提议尽快建立的。
华东师大软件学院嵌入式系统系主任陈章龙教授认为,温总理所说的“感知”,应该分为“感”与“知”,即物联网的三要素: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其中采集与传递属于“感”的环节,但最关键的是后台信息处理,即属于“知”。
按照他的预测,物联网产业链60%—70%的产值将产生于后台的信息处理环节,而目前在国内,这一领域的建设尚未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
陈章龙的团队正在和无锡政府合作推动一项名为“数字医疗”的物联网应用体系。这项技术的灵感来自于宇航员技术,每个宇航员身上都装有传感器,可以动态监测宇航员的各项身体指标,并将其传输给后台信息处理系统。
陈章龙他们计划将这一技术廉价化、民用化,“我们正设想是否可以将一些传感器做入人们的衣服里,以检测其身体状况。”陈章龙说,这些信息还将与社区医院等现实医疗体系进行信息对接,在一定的信息运营下,将大大改善人民的医疗卫生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