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媒体报道称,山西地震谣言的“始作俑者”已经被刑事拘留。今天,刚承办过一起类似案件的东城检察院检察官田申向记者表示,造谣者很可能因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解读一
造谣者可能被追刑责
田申检察官认为,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地震事件的造谣者很可能被控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符合该罪的要件是编造虚假信息,并且通过传播该信息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田检察官说,造谣者的行为符合该罪的定罪标准。只要能使人产生恐惧并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公众恐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虚假信息,都应属于恐怖信息的范畴。
据了解,该罪名被公众了解源于2003年刑法修正案,其时恰逢国内的非典刚过,主要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情绪的稳定。
解读二
目标一般都不明确
就触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嫌疑人来讲,一般没有将明确的个人或是团体作为报复目标,这是该罪与恐吓以及诽谤等罪的最大区别。
田检察官说,一般此罪的嫌疑人作案初衷大多是心血来潮或者是恶作剧的心态,并不存在要报复或者破坏某个特定事物的目的。
解读三
造成严重后果可判5年以上
出于善意关心和提醒等原因而发布和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与蓄意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行为加以严格区分,对前者可以给予批评教育或者治安行政处罚。
尽管嫌疑人可能没有对特定的人或者个体实施侵害,但该罪侵犯的却是社会的公共秩序,造成的危害后果更加严重,因此在法律范围内属于重罪。
按照法律规定,只要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罪名一旦成立,就将被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造成严重后果,刑期则会在5年以上。
至于“严重后果”的界定,属于法官自由裁量的范畴,参照的指标大概包括该信息造成的人员死伤情况以及社会的经济损失。但是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地区的标准也会不尽相同。
据相关人士分析,根据法律规定和以往的审判经验,这次事件中的嫌疑人的刑期不会超过5年。
在实践中,该罪的判罚普遍不重,目前本市因为触犯此罪被判处的最高刑期是有期徒刑3年。
2010年2月21日凌晨3点左右,在太原、晋中、长治、晋城等地发生地震的消息相继传开,导致各市人民半夜从家里跑到街头、公园躲避灾难。文/记者白筱芃
[责任编辑:victorb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