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年初一,成都市民赵小燕一家人起了个大早,带上东北老家的野生蘑菇、木耳,到楼下陈明聪家拜年。
此前邻居3年,两扇防盗门犹如屏障,使两家人互不相识。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大地震改变了一切:两家人挤在一个帐篷里,仅有的几瓶矿泉水分着喝,余震来了一起拉着手往广场跑。现在,两家人相处得如同一家人,孩子们还互相认了干姐妹。
![]() |
第一次和邻居过年
大年三十下午,在极重灾区都江堰市“勤俭人家”安置板房区里,70岁的何仁礼大爷和左邻右舍8户人家的男女主人们一起忙个不停,在准备一顿年夜饭。
何大爷所住的板房区小巷,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情谊海深巷。住在这里的14户人家,都在地震中受灾,震后陆续搬入这里。他们共同给小巷起了这个名字。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除了有5户人家走亲戚外,其余9户人家在巷子中间把4张桌子拼在一起,各家拿出来的好酒好菜摆了一大桌,30多口人围坐一起,像一个世家大族的宴会。一个6岁多小女孩,还即兴给大伙跳了一段舞。
“活了70年,我还是第一次和邻居们一起过年!”何大爷说,“能聚在一个屋檐下也是缘分啊。”
一罐煤气成就了姻缘
今年的春节,对绵阳市安县高川乡甘沟村的林兴聪和李芸香来说,更是双喜临门:过大年,领结婚证。
林兴聪和李芸香是“5·12”大地震的幸存者,然而,他们曾经的妻子、丈夫却没能逃脱厄运。亡妻的父母需要赡养,两个孩子要人照顾,加上工作劳碌,林兴聪快撑不下去了。李芸香更加艰难,“丈夫走了,留下66岁的婆婆和15岁的儿子,那个时候我真的很无助。”
有一次,板房安置区给每户人发煤气罐,李芸香不在家。村干部林兴聪就帮忙代她领了。他对前来领煤气罐的村民说:“每家来领煤气罐的都要由户主本人签字,李芸香家就由我代她先领了,等她回来再补签。”周围人开起了玩笑:“怎么着,老林,对李芸香有啥想法啦?”没想到,一句玩笑话成就这一段姻缘。
大年三十这一天,他们领取了结婚证,两个人还共同约定:赡养双方5位老人,照顾好3个孩子。将来搬了新家,彼此可以将逝去爱人的照片放在床头,永远在心里为他们留一个位置。
一场灾难让人心手相连
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已渐渐麻木于浮躁生活的人们从心灵深处检讨曾经的冷漠和无心之失。
“80后”的小杨是一家媒体的记者,家中独女,父母的掌上明珠。但是今年春节,她却主动请缨跑到四川灾区采访,跟一群北京、江苏支援灾区的志愿者一起过年。“以前,整天想的就是逛街、买衣服、上网。其实,人生还有许多更有意义的事值得去做。”
“如果没有这场灾难,我这辈子也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心手相连’。”德阳什邡市71岁孤寡老人马登干说。震后,他原来住的福利院成了危房,他被送到了由北京市援建的社会福利救助中心。
大年三十晚上,记者在福利中心看到,到处张贴着红“福”字,架子上挂满了香喷喷的腊肉。马登干老人住的是一间单人房,床上铺着电热毯和两床崭新的棉被。“住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食堂的菜很好吃。”马登干说,“经常有人来看我们,对我们好得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前几天,一个民乐表演队过来给我们演节目,有川剧、小品。没想到,老了还能过得这么舒心,享受这么浓厚的亲情。要是能年轻回去几十年,我也要出去帮受灾户盖房子!”
详情请点击专题: | |||
|
|
更换频道
新闻排行
国内
国际
社会
网评
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