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国人即将研制出用海水灌溉的水稻”刷屏,你千万别当真

较真
腾讯较真 | 谌旭彬 2016.10.18 11:23

流传报道

这两天,很多人可能都见到过一则题为《这条重大新闻中,一个与袁隆平一样重要的名字却被忽视了》的报道。据该报道称:

“这两天,一则来自青岛的消息,在网上引起了数亿国人的强烈关注!因为这条消息的内容是:咱们中国人即将研制出可以用海水灌溉的水稻!而且可以完全用于商业化种植!……这海水稻的发现和培育,还要多亏陈日胜先生呢。因为,是他早在1986年的时候,最先发现了一种可以抵抗海水盐碱性的野生水稻,并从此开始了近30年的海水稻培育工作。……这将令我国数量巨大但此前一直没法种粮食的盐碱地上,也能长出粮食来。若按2亿亩来算,就能增产500亿公斤,多养活约两亿人!……我们可以改变的将不仅仅是中国的粮食问题,也不仅仅如不少网友所说,可以愉快地在我们南海的岛屿上种庄稼了——更重要的是,对于世界上很多的岛国来说,乃至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来说,这都将成为他们的福音!”①

文章甚至宣称,陈日胜的“海水稻”,“即将为人类解锁一个全新的、甚至可以彻底改变人类粮食问题的新科技!”

网友们见到该报道后,自然也都是非常高兴,纷纷留言大赞。不过,若是能稍稍查询、了解一下水稻研究的科技史,即可知上述报道,不但夸张其辞,而且错漏百出。


网友看法
媒体报道截图。很显然,该媒体把世界自30年代以来、中国自50年代以来的耐盐水稻研究的既往成果全盘抹煞,只留下了一位具体研究价值尚待确认的“陈日胜先生”。事实上,陈日胜并不是最先发现抗盐碱野生水稻之人。媒体报道截图。很显然,该媒体把世界自30年代以来、中国自50年代以来的耐盐水稻研究的既往成果全盘抹煞,只留下了一位具体研究价值尚待确认的“陈日胜先生”。事实上,陈日胜并不是最先发现抗盐碱野生水稻之人。

查证过程

种在盐碱地、用咸水灌溉的耐盐水稻,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了

所谓“海水稻”,学术上一般称作“抗盐水稻”、“耐盐水稻”。

1、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是比较落后的。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学者王明珍、宋景芝80年代末的一份报告介绍:

“早在30年代末期,东南亚一些国家就开展了培育耐盐水稻品种的研究。斯里兰卡在1939年就繁殖了耐盐水稻品种‘Pokkali’,并在1945年予以推广印度也是较早开始培育耐盐水稻的国家,在1943年,马哈拉施特拉邦就推广了耐盐水稻‘Kala Ratal-24’和‘Bhura Rata 4-12’,现在印度几乎各邦都发展了适合于当地的抗盐水稻品种。国际水稻所成立以来,设立了‘国际水稻耐盐(碱)观察图’,将水稻品种的耐盐性作为对品种资源遗传评价的内容之一。”②

2、中国培育抗盐水稻的零星试验,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

1959年出版的《植物生态学》一书中,植物学家何景介绍道: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了解,福建沿海各县就有许多抗盐水稻品种,抗盐力高到可以直接在新开星的海滩上种植。例如我们在厦门附近金定乡找到的‘青骨子’抗盐水稻,在新开垦的海滩上,非常粘结的粘土中,用凿穴插秧的方法,还可以得到每亩400斤的产量(一熟),而且米粒饱满,米质很好。我们曾经用不同浓度的食盐平衡溶液来试验其发芽率,在0.8%的食盐溶液中,全部发芽而且还很整齐,生长茂盛。其后由于培养液水分的蒸发而浓度达到1.2%,生长还是很好。在1.4%的食盐溶液中,依然能发芽……可惜由于设备关系,没有能长期培养,也未能进行大田栽培。”③

水稻在不同生长周期的耐盐程度是不同的。何景的试验观察到的仅是“发芽率”。同样的盐浓度下,水稻是否能顺利成长,这方面的资料付诸阙如。

3、中国官方立项的较大规模的“选育耐盐水稻品种的工作”,开始于1976年。远落后于国际科学界。

生物学家方宗熙等人1983年合写的一份报告介绍,当时:

“从事耐盐育种工作的主要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Davis实验室、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盐土实验室、印度中央盐土研究所等。这些机构获得的若干重大研究成果主要有:能在全部海水灌溉(45.8 mΩ/cm)条件下正常生长、平均产量为1082 kg/hm2,高产为1500 kg/hm2的大麦;能在50%海水、50%淡水灌溉条件下结实的春小麦;能在70%海水、30%淡水灌溉条件下正常结实的西红柿;能在不同生育期分别耐0.25%~0.73%盐浓度的水稻等。”④

王明珍、宋景芝等人也承认,“我国对作物品种资源耐盐(碱)性的研究工作起始较晚”,1979年才“将稻麦品种的耐盐性列为遗传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建立专题进行系统研究”。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80-1985),中国农业科学院曾“组织有关单位协作,对2994份水稻资源进行了筛选鉴定,筛选出103份中度耐盐的品种(系)。”,其试验采用“淡水育秧”,移栽后“咸水灌溉”,并保持田间灌溉水的盐度相对稳定,其中“盐水浓度高,土壤肥力低”,筛选条件很苛刻。结果得到了三个“确已证明其抗盐性强,丰产性好,适应性强,是有希望可以直接推广利用的耐盐水稻品种”,另外,“如81-210、兰胜、美国稻三个品种已在江苏滨海县等地推广种植数万亩。”

媒体报道截图。读者需要注意的是:“引起袁隆平的关注”,并不等同于“袁隆平认可海水稻可直接用海水灌溉”媒体报道截图。读者需要注意的是:“引起袁隆平的关注”,并不等同于“袁隆平认可海水稻可直接用海水灌溉”

直接用海水灌溉水稻?袁隆平也未曾夸这样的海口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有的耐盐水稻,只能在程度较轻的盐碱地(含盐量0.3%左右)进行规模化种植,并不能用海水直接灌溉(海水平均含盐量3.5%左右)。即便2000之后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法被应用于水稻耐盐性研究之中,培育出来的水稻仍不足以在海水中直接生长。如“冯桂苓等(1996)利用逐渐增加培养基中盐浓度的方法,多次继代,获得了在0.3%含盐土壤上种植能正常生长的4个水稻耐盐株系。”“卢德赵等(2003)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将……获得了具有一定耐盐性状的转基因植株。在0.5%NaCl盐浓度下生长良好。”“王慧中等(2000)利用农杆菌介导技术……转基因T1代植株能够在0.75%NaCl胁迫下正常生长、开花和结实。”⑥

即便是近日由袁隆平领衔成立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也尚未将“用海水直接灌溉水稻”提上日程。据媒体报道,该中心的研发方向之一是:

“耐盐碱高产水稻,在现有自然存活的高耐盐碱性野生稻的基础上,利用遗传工程技术,选育出可供产业化推广的、盐度不低于1%盐度海水灌溉条件下、能正常生长且产量能达到300kg/亩的水稻品种。”⑦

也就是说,海水的盐浓度是3.5%左右,而中国“可供产业化推广的”的耐盐水稻,其抗盐能力目前还尚未突破1%的盐浓度。自然,更不必说什么“用海水灌溉”了。

至于陈日胜的“海水稻”,据羊城晚报2015年的报道:

“陈日胜对‘海稻’下过自己的定义:种子来自海边野生,经过他近30年的培育、选种,成了生长在含高盐分海边滩涂地里的‘常规稻’。亩产虽只有75至150公斤,但有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三大特性,是海稻区别于其它水稻的最大优点。陈日胜称种子发现于1986年,最终他将品种取名为‘海稻86’。”⑧

从这个定义来看,该水稻“生长在含高盐分海边滩涂地里”,似非用海水直接灌溉(海水直接灌溉多须近海沙地,否则土壤将进一步盐渍化);较之自80年代以来即在江苏滨海的盐碱滩涂地规模化种植的耐盐水稻,也并无多少优势,其耐盐性可能确实如陈日胜自己所言较高,但目前尚无正规的学术论文可资参考与证实(自2014年陈日胜成名至今),且产量过低也缺乏规模化种植的价值。

图注:媒体援引对袁隆平的访问来“证实”陈日胜“海水稻”的重要性。其实就截图内容来看,袁隆平除认为陈日胜等人的所发现的水稻“耐碱性强、抗病性强、生命力强”之外,也指出了“产量不高,推广性不强”的问题。而具有这类特性和问题的野生耐盐水稻,自80年代至今,不但国内发现者颇多(如吴荣生1989年在太湖流域发现的韭菜黄、老黄稻等,中国水稻研究所筛选出的毛稻、大芒稻、高粱稻等),中国农科院等机构还自国外引进相当数量的耐盐稻种进行了筛选。目前并无任何研究能够证明陈日胜发现的野水稻,较其他学者的发现更具优势,且将在袁隆平接下来的研究中居于核心地位。图注:媒体援引对袁隆平的访问来“证实”陈日胜“海水稻”的重要性。其实就截图内容来看,袁隆平除认为陈日胜等人的所发现的水稻“耐碱性强、抗病性强、生命力强”之外,也指出了“产量不高,推广性不强”的问题。而具有这类特性和问题的野生耐盐水稻,自80年代至今,不但国内发现者颇多(如吴荣生1989年在太湖流域发现的韭菜黄、老黄稻等,中国水稻研究所筛选出的毛稻、大芒稻、高粱稻等),中国农科院等机构还自国外引进相当数量的耐盐稻种进行了筛选。目前并无任何研究能够证明陈日胜发现的野水稻,较其他学者的发现更具优势,且将在袁隆平接下来的研究中居于核心地位。

海水灌溉农业,中国并未走在世界前列

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不论是具体的水稻耐盐性研究,还是整个的海水灌溉农业、盐土农业,中国学术界从一开始就落后于国际学术界,时至今日也并未走在世界前列。目前世界最知名、最成功的全海水灌溉经济作物“毕氏海蓬子”,乃是美国Arizona大学与以色列Neher大学Dov Pasternak研究室合作,自1978年开始,历时18年,耗资2000余万美元,所获得的成果。除海篷子外,同项研究还从800多种盐生植物中培育出20多种生存能力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喜盐植物。其中的“毕氏海蓬子”,经选育驯化后,耐盐极限浓度可高达5%,远超出了海水的盐浓度。其种子含油量30%,含蛋白质量35%。已在墨西哥、阿联酋、苏丹、印度、以色列等国规模化种植。1998年,“毕氏海蓬子”自美国引入中国雷州半岛,种植成功。

在水稻的耐盐性研究方面,中国学术界也得益于国际学术界甚多。国内学术界承认:“国际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开始培育耐盐水稻品种的研究。如斯里兰卡的强耐盐地方品种 Pokkali;印度推广的水稻耐盐品种KalaRata 1-4和 BhuraRata 4-10;孟加拉的耐盐水稻品种 BRI、BR203-26-2、Sail等。1970年以来,国际水稻研究所从9000份水稻品种和家系中,鉴定出10份耐盐品种,包括Pokkali、Getu和 NonaBokra等材料,为水稻耐盐性品种选育提供了技术储备。”江苏省农科院筛选出的耐盐水稻品种80-85,就是与国际水稻所合作的成果;中国农科院筛选出的103个耐盐品种,也是源自2808份外引水稻。⑩

结论

综上。简而言之:

1、媒体报道称“咱们中国人即将研制出可以用海水灌溉的水稻”,是错的。至多只能说是“用咸水灌溉”。

2、“用咸水灌溉”的水稻,国际、国内早已有之。

3、陈日胜和他的水稻,自2014年成名至今,宣传虽多,但尚无任何相关的正规研究能证实其水稻较之此前国内外学术界筛选出的耐盐水稻品种更具优势。

4、包括水稻耐盐研究在内的整个海水灌溉农业、盐土农业,中国得益于国际学术界甚多,而非相反。在耐盐水稻研究方面,放言“我们将给全世界带来的,必将是实打实的福利”,还为时尚早。

参考资料

①耿直哥,《这条重大新闻中,一个与袁隆平一样重要的名字却被忽视了》,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2016/10/16。

②王明珍、宋景芝,《引进国外水稻种质资源的耐盐性筛选鉴定》,收录于《作物抗逆性鉴定的原理与技术》,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编  1989,P269-278。

③何景,《植物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P270。

④周汝倫、侯家龙、方宗熙、王明珍、宋景芝、刘惠令,《耐盐水稻品种选育初报》,《中国农业科学》1983年第5期。

⑤王明珍、宋景芝,《引进国外水稻种质资源的耐盐性筛选鉴定》。

⑥万建民,《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 1986-2005》,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P178-179。⑦《袁隆平领衔 青岛建国家级海水稻研发中心》,青岛新闻网,2016/10/12。

⑧《16省区试种海水稻 盐碱地能否变粮仓》,羊城晚报,2015/04/20。

⑨林栖凤,《耐盐植物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P240-241。⑩胡时开、陶红剑、钱前、郭龙彪,《水稻耐盐性的遗传和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分子植物育种》2010年第4期。

查看更多
更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