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特别策划:这几个儿童健康和安全知识你应该知道

见内文
腾讯较真 | 丁阳 李敏 林喆 2016.06.01 10:22

流传报道

孩子玩iPad对大脑损伤严重?儿童定位手机辐射超千倍?儿童酱油有益健康?学步车安全有效?有关儿童健康和安全的问题,你想知道的,《较真》都告诉你。


网友看法

1、儿童过早接触iPad等电子产品,到底有害还是无害?

随着iPad、kindle等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儿童能否过早接触这些电子产品,成为每一个新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一方面,父母想利用这些产品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开发智力或让孩子得到乐趣;另一方面,又害怕过早接触电子产品对孩子带来害处,典型的担心是“伤眼”和“沉迷”。而网上关于这方面好处或坏处的说法是应有尽有,各种各样,让人无所适从。

可以确定的是,过度接触电子产品,肯定有害处,比如美国儿科协会(AAP)通讯与媒体委员会(Council on Communications and Media)的一篇研究指出,目前有强有力证据表明肥胖与使用电子屏幕时间有正比例的关系,但是具体机制尚不明确。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也会引发眼部问题,为此美国验光学会(American Optometric Association)专门提出了新概念——电脑视力综合征(computer vision syndrome)。但是“夸大”危害显然不合适,朋友圈等地方流传过这样的说法——“眼科中心三位医生用孩子做了7天实验,结果显示:玩20分钟iPhone就会接近轻度假性近视状态;玩20分钟iPad,泪膜破裂时间与干眼症患者相当;玩10分钟手机,相当于看30分钟电视。”消息一出,便在朋友圈引起了疯狂转发。

事实上,这是个没有根据的谣言,电子设备对视力的影响并没有上述所说这么可怕。在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危害的科学提示里,有关对眼睛的伤害并不多。甚至一些人觉得上面那些关于电子产品害处的说法很多都是耸人听闻,不用担心那么多。这种想法也能找到依据——去年有一篇流传颇广的文章叫做《孩子从小当“低头族”其实并不是件坏事》①,文章引述“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发布的最新报告”,称在“儿童是否应该较早接触智能设备”的问题上,学会现在的意见是,“在家长正确的引导下,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对儿童的成长是有利的。”

然而,这则报道是有问题的,记者并没有准确理解美国儿科学会报告的意思。美国儿科协会在1999年发布的政策声明:“儿科医生应当建议家长设法阻止让2岁以内儿童看电视”,因为对于该年龄段儿童而言,媒体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潜在正面影响。美国儿科协会在2011年发布的声明《2岁以下儿童的媒体使用》②以及2013年的新声明《儿童、青少年与媒体》③中,明确表明“儿科医生应当建议家长设法阻止让2岁以内儿童看电视和其他媒体”,这个声明的立场现在依然没有改变,因为现已有更多的科学研究表明:(1)仍不确定2岁以内的儿童接触电子媒体能够产生任何益处;(2)该群体使用电子媒体很可能会对健康和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声明明确表示,孩子的大脑在出生头几年发育最快,孩子们学习的最好方式是与人进行互动,而不是屏幕。

对于更大一些的孩子,美国儿科学会认为,在正确引导下使用电子设备对儿童成长是有利的,但一定要防止沉迷。否则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不适应学校、睡眠和饮食紊乱、肥胖等种种问题。学会给出的建议是孩子使用电子设备每天不应超过1~2个小时,而且电子设备里应该是高质量的内容。更多的时间,应该交给户外活动、阅读、培养其他兴趣爱好等等。

结论:2岁以下孩子不应接触电子产品,2岁以上在家长引导下可以接触,但每天不应超过1~2个小时。

2、可穿戴式儿童智能设备,安全还是不安全?

与儿童接触电子产品相伴而来的,是孩子是否可以接触穿戴式智能设备,目前主要指向的是智能电话手表和防丢安全鞋,其目标都是随时监控孩子的位置和安全,这些设备也被称为“安全神器”。

但“神器”到底有没有这么神奇,本身是否安全,人们也非常关注。央视去年就曾报道“儿童定位手表辐射超千倍” ④,称“儿童手表在接听电话的瞬间,辐射比手机大的多,甚至超手机1000倍。”不过这个说法已经有业界相关人士辟谣,如微博知名网友“奥卡姆剃刀”就联合相关技术人员做了实验,发布了调查报告《儿童定位手表辐射问题的再调查》⑤,结论是央视的儿童定位手表调查所使用的技术标准、测试方法、数据分析等均存在着严重错误,其辐射严重超标的说法并不成立。此文被国内众多媒体节选转载,“儿童定位手表辐射超千倍”的说法被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列为2015年度八大科学流言之一。实际上,很多关于“辐射”的吓人说法都是不正确的,电子设备产生的辐射对人体的危害通常都可以忽略。不过,对于儿童来说,这个问题确实应该更多留意些,家长选用产品应该尽量找比较正规的厂商。

除去辐射之外,另一种可穿戴式设备安全方面的隐忧要来得更现实些。在今年2月一期《焦点访谈》中,央视邀请国内一家网络安全反馈机构,经过验证,“儿童智能手表存在安全漏洞,可导致儿童被黑客实时监控,获取儿童的日常行走轨迹,以及实时环境声音” ⑥。这家机构的技术人员还称,“黑客可以在家长和孩子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窃听和监控,也就相当于在家里放了一个定位窃听器。”“利用漏洞,黑客不仅可以精准掌握手表所处的位置,还可以完整获取小朋友日常的行走路线,并且能够通过修改父母手机客户端的登录密码,来切断家长手机和儿童智能手表之间的关联。”

对于央视这个报道,不少业界人士认为问题存在。如“奥卡姆剃刀”就认为某些儿童定位手表确实存在严重安全缺陷,“提醒我们不要图便宜购买杂牌货,一定要购买具有加密通信、用户鉴权、服务器抗攻击能力的主流商家产品,信息安全方案都是成熟可靠的,舍得为此投入的主流厂商的产品可以信赖。”

然而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好解决。实际上并不只有国内的可穿戴式儿童智能设备存在这种隐忧,国外也一样在发展这类可定位的“儿童安全设备”,同样存在被黑客相关信息的隐忧。往大了说这是信息时代固有的问题,像苹果、谷歌这样世界顶级的信息服务提供商,其提供的信息服务都有被拦截、破解的可能,专门做儿童智能设备的,其安全性更难以做到百分百的保障。2015年12月, 香港知名儿童电子学习用品生产商 VTech (伟易达集团)就遭到了黑客光顾⑦,大约500万个家长和超过20万个儿童的资料,包括姓名、电邮地址、密码和个人住址被黑客盗取。尽管儿童定位手表、防丢安全鞋中的GPS信息与此不太一样,但同样不可掉以轻心。

Hello BarbieHello Barbie

不仅限于可穿戴式儿童智能设备,许多越来越智能化的玩具也有此类隐忧。在物联网时代,越来越多商品具备连网功能,收集数据不仅愈多,也为黑客制造更多的入侵空间。比如,如今芭比娃娃也变得智能化,“Hello Barbie”可像苹果手机的 Siri 般与人互动,并通过 WiFi 来连接上网。但据报道,已经有保安专家指出芭比娃娃连网后很易被黑客人侵,黑客可读取 WiFi 网络名称、帐户、录音档案和,甚至可凭 WiFi 信号追查儿童位置,或透过黑进服务器来控制娃娃说什么。此外黑客还可能入侵芭比娃娃主人家的WiFi网络,控制网络其他装置并偷取资料。

所以,该不该给儿童佩戴具有安全用途的智能设备,是个颇为矛盾的问题,一方面确实能通过定位来提高安全性,另一方面又存在信息安全的隐忧。如何选择,只能根据风险收益来进行权衡。相对来说,观望一下,等候厂商开发出更为成熟的安全技术再去使用,或许是比较好的选择。

结论:可穿戴式儿童智能设备的辐射问题不必过于担忧,但信息安全问题确实需要警惕。

3、花式“儿童食品”,真的这么神奇吗?

现在社会环境好了,为了让自家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在各个方面都舍得掏钱。于是市面上各类打着儿童标签的食品应运而生:婴幼儿饮用水、儿童酱油、儿童牛奶等,而凡是贴着儿童食品标签的商品总比同类商品卖得贵出几倍。那么,这些花式儿童食品真有商家描述的那么神奇吗?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儿童食品,是商家打出的一个营销概念,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名词,在生产上也没有具体的国家标准。因此,所谓的儿童食品生产标准与普通食品差异不大,是否真的适合孩子食用,完全取决于商家的良心。

儿童食品的广告说的再天花乱坠,它们的核心就直指儿童食品的两点:“高营养价值”、“孩子更爱吃”。

“高营养价值”:一般来说,将儿童食品为卖点的企业一般对外宣称儿童食品是根据中国儿童普遍缺乏的营养素,在食品中特别添加,对儿童生长有一定补充作用。产品在盐、热量以及食品添加剂方面与普通食品有很多区别,但儿童食品只是起辅助作用。

我们来以某品牌的生产的酱油和其旗下“专为儿童健康研制的酿造低盐淡口”酱油为例,比较一下他们的营养成分,看看有什么不同⑧。

不妨着重看一下钠的比例:在每100g中,儿童专用酱油的钠含量是6320mg,与成人酱油的钠含量相同。唯一的噱头也只是儿童酱油多了3.8mg的钾。而在2013年出台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儿童每天的钾摄入量应达到100mg-1500mg。这区区3.8mg的钾只是九牛一毛,几乎起不到作用。

忽视掉钾的儿童酱油,除了贵,本质跟普通的酱油无异。

此外,儿童食品大部分是添加的营养素能不能起到实际的效果,主要看儿童需要哪种营养素和营养素的含量。不同儿童体质未必相同,膳食结构也有差别,这需要家长根据儿童的体质来选择不同的食品帮助儿童补充营养素,而非仅仅靠一个“包治百病”的儿童食品就能有好效果的。

“孩子更爱吃”:宣称儿童专用食品孩子更爱吃,是儿童食品的另一个噱头。比如曾经就有一种果珍打出的广告是“让孩子爱上喝水” ⑨。实际上,很多儿童食品为了吸引儿童,除了靠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充满童真童趣的卡通包装,更多的是靠香甜的口感留住孩子们的心。而香甜的口感来自各种添加剂,许多所谓“儿童牛奶”就是这么做的。

下图是优牌网对集中儿童牛奶的测评图,仔细看看产品配料和营养成分表:配料表中除了生牛乳外,白砂糖是排名第二的主要原料。食品添加剂项下有单硬脂酸甘油酯、蔗糖脂肪酸酯、卡拉胶、食用香精、抗坏血酸钠、海藻酸钠等乳化剂、增稠剂、抗氧化剂等等。

知名奶业专家王丁棉早就指出,儿童牛奶应该是“禁甜、禁香”的,甜味剂、香精之类的食品添加剂,不宜用在儿童牛奶中。而且,一些所谓的代糖产品、天然香料也应该少用或被禁止在儿童牛奶中使用。然而以上几款儿童食品并没做到。

结论:各种”儿童专用食品“多为噱头,营养未必多营养,不必要的添加剂可能有许多。

4、儿童学步车,其实有害无益

孩子还没学会走路的时候,很多父母会买来学步车,把孩子往里面一放,美其名曰“学走路”。孩子扩大了活动了空间,会玩得很开心,家长认为孩子固定在学步车里很安全,也会很放心。但其实,学步车并没有想的那么好用和安全。

国外专业机构早已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美国儿科学会(AAP)网站的一篇论文⑩提到了学步车造成伤害的惊人数字:1973-1998年之间,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共接到了34例和学步车使用有关的死亡报告;1999年,CPSC的监测系统估计,医院急诊收治的15个月以下的儿童中,因使用学步车而受伤的有8800名。

这些意外事故的发生并不算“意外”。孩子“满地跑”,但却没有“注意安全”的概念,也不会有意识的控制学步车的方向和速度,一不注意,就会出事,比如因为冲下楼梯或台阶而受伤。而学步车帮助孩子“站了起来”,让他有机会接触抽屉里或桌子上危险的东西,比如剪刀、药物或者热水。

此外,有学者研究发现,学步车也并非真能让孩子“学步”。同样在AAP上可查到的一篇研究(11),对109名婴儿分组进行了对照试验,结果发现,使用过学步车的婴儿,学会坐立、爬行、行走的时间都要晚于没有使用过学步车的婴儿,而且心理和运动发展方面的测评得分也较低。

加拿大旗帜鲜明地禁止销售儿童学步车,正是出于上述考虑。早在2004,加拿大卫生部就发布禁令,禁止销售、广告宣传和进口婴儿学步车,包括二手学步车,如果违反禁令,将面临高达10万美元或者六个月的牢狱之灾(12)。美国儿科学会也呼吁禁止制造和销售学步车(13),甚至直接建议家长把“扔掉你的学步车”。

结论:中国家长不该过度迷信儿童学步车,如果正打算买可以三思后行,如果孩子已经在用学步车,一定要注意看护。

结论

不止这四个方面,不少家长在儿童健康和安全知识方面还存在大量认识误区。保护孩子,家长们应该对一些说法要保持警惕。

参考资料
查看更多
更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