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身体拍照的人

施敏杰自幼生活在上海,对这座彪悍与温柔随处并置、多元文化弥漫角角落落的魔幻都市有一种天生的敏感。他习惯性地把相机放于腰部位置按动快门,用身体拍照,捕捉情境在意料之中,而画面则出人意料的瞬间。

组图上传区域

用身体拍照的人

文字/叶明文

上海这座城市,精巧中带有大气;逼仄中带有宽容;婉约中带有粗旷。生活在其中的时间越久,越能体会得到,体会得深。待得久了,喜欢她的程度会慢慢渗透到骨子里。初来乍到者、走马观花者,难以领略其精髓,一不小心还会被那些传统的偏见所掩没。

拍照也一样。偶尔途经的地方,遇到兴奋处,快门不停歇地响起,但很难深入其内面。所以,关于上海百年来值得回味的街拍照片,一定出自生活在这座城市,并且有些年头的人。只有把自己根植其间,才会得到她的灵魂。

施敏杰自幼就生活在上海,和这个城市一道成长、一同承受风雨和阳光。他每日行走其中,打量着这座极具混合气息的城市:彪悍与温柔随处并置,多元文化弥漫角角落落,街头特有的气质扑面而来。他用猎犬般的嗅觉,能迅速捕捉到这座城市所散发的魅力和惊艳的瞬间,并用照片糅合在一起。

他的照片,初看有点冷,甚至相当刺目;再看下去,你会觉出一些味道;细细地看,劲道才慢慢显现出来;最终,你会被照片吸引过去,为那些戏剧性的画面而动容。他的照片不是承担社会责任,或者是记录历史意义的照片;而是从内心出发,表达自我对现实的映射。

评论者似乎总要找到某个名词特征来说明这类照片究竟是什么类型的摄影,用主观纪实摄影是否最为贴切,还是值得考量的。摄影鲜有不主观的,至于是否属于纪实还是其它,对于施敏杰来说,根本不重要了,他感受的某个趣点和心动的瞬间,就用他特有的方式按下来就是了。

先说说他按下快门的方式。他拍照的方式,绝对不是通常按部就班的,举起相机构图和对焦。他的相机甚至在身体中的放置腰部位置,手捏住快门,人在走动中就已经完成。拍的瞬间,对象没警觉,极有隐蔽性;拍的结果,只有他心里清楚。所以,准确地说,他是用身体拍照的人。身体各部位都和图片感知联动,通过步伐的移动调整心像结构的间距和范围,快门释放的同时几乎忽略了眼睛。快门不再是视觉的侍者,而成为心灵的信使。

眼睛去观察事物,试图到达一个看起来舒服的画面,是普通的经验。这个经验好像合乎逻辑,但背后的缺陷是:眼睛观察本身会受到固有的视觉模式影响,被大家忽略了。他在心里对外界有了感应,知道了要拍下某种东西的时候,是让身体和相机不论处于什么位置,由它自由发挥,按下快门的刹那,有时甚至不用观看取景框。这个效果,完全即兴,情境在意料之中,而画面则出人意料。

这样的照片:发生的前一秒不一定那么精彩;后一秒场景和韵味可能荡然无存;高一点角度效果出不来;低一点角度或许不知所云。很像登徒子好色赋: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所以,恰到火候不容易。他的照片,你是不能二次裁切的,只有喜欢或不喜欢。

再说说他按下快门的动机。施敏杰从来没有庞大的确定的主题,摄影对他来说就是在街头巷尾的随机捕猎。这个和当代摄影师所用的方式不同,不能简单地用优劣来评判。当代摄影师更倾向于找到主题后,用许多张照片来不断强化它。

施敏杰显然更为自由!随心所欲地拍下自己的感受;这个感受本身,并不希望被某个主题所约束。他拍下的那些瞬间,无一不体现他的认知、情绪,以及周遭的荒诞、奇妙、欲念和美好等等……这是他的作品给予我们震撼的关键。与那些有主题的作品想要表达的,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

抓拍这个词,缘于上世纪大师们的妙笔;如今的抓拍者依旧很多,但动人的作品并不多。它需要在瞬间中,将个人的综合素养转化为对事件或意味的把握,并且要在千钧一发之际赋予一个最好的形式,是最容易进入摄影的一个方式,也是最难出好作品的方式。因为,这样的即兴美学照片,没有一定生活和视觉底蕴的话,拍下的照片往往不忍观看,或者是不知所云。

他的每一张照片,在美妙的视觉效果背后,都能体会到他有所指向,但这个指向又不是那种黑白分明的,强加于人的观点,是需要观者自己去领略,领略的结果因人而异。也就是说,摄影师只管拍,观看的结果是你的事。

强烈对比、粗糙颗粒,无疑是这些照片的部分特征。很容易让人产生和名家作品近似的感觉,有人会提出是否是模仿等字眼。我想说的是,真正的大师是无法被复制的,优秀的摄影师也不需要去模仿他人,外形的某些近似不能用模仿来定义。因为摄影的形式终究有一定的局限,而照片的内容是无限的,评价照片重要的依据是内容。

施敏杰的作品传递我们当下生活的讯息、上海固有的特征;也散发出他对这个时代的好奇和警觉;他对这个时代的无奈、真实、本性、戏剧都充满在作品当中。并且在形式上更具有狂野的个性。


本期投票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