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自拍

手机技术更新迭代,让普通民众摆脱了使用相机时需要掌握快门速度、光圈、感光度和色温的困扰,即使让3、4岁的孩童,拿着手机也能够拍一张让大家心满意足的纪念照。自拍杆的发明,更是让手机如虎添翼,随着手机越举越高,摄影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借一句曾经时髦的话来说,人类已经无法阻挡手机摄影。

组图上传区域


今年8月初,北京旅友罗艺携爱妻到云南大理旅行,在大理的苍山之下,洱海之畔,边走边拍边秀恩爱,一路走来,一路浪漫。罗艺虽然带了单反相机,但俩人的合影全部由自拍杆搞定,手机里充满了浓浓爱意。此行“自拍神器”立下汗马功劳。

如今,自拍杆如“雨后春笋”般,几乎一夜之间风靡全国。特别是人们外出旅游,自拍杆近乎成了出门“标配”,且颇受年青人青睐。无论现代都市、古城小镇、高山之巅、森林草原、江河之边,自拍神器,无所不在,屡现神奇。像罗艺这样的手持拍摄利器旅友层出不穷,屡见不鲜。

再者,自拍后的照片立刻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上传至朋友圈,随时随地可适时与亲朋好友分享,无论身处他乡何方,处处都是现场直播秀。

手机“自拍神器”的出现,再次迎合了公众手机摄影的娱乐“刺点”和“快感”。在移动互联网横行的当下,只要有手机、有信号、有WIFI、有互联网+、再加上“自拍神器”,智能手机拍照、上传与分享,几乎无所不能。

“自拍神器”的诞生,手机用户可谓迎来了铺天盖地的“摄影狂欢时代”,每日如此“海量”照片中,谁能知道自拍杆又贡献了多少分量?“海量”的手机摄影图片数据,时刻都在拥挤着手机屏幕和内存。

资料统计:2014年,美国几家主流社交网站每日的照片分享数量达18亿张,是2013年的3倍之多。如今全球每日图片的摄取量根本无法统计,互联网+有个词叫“海量”。

搜索百度百科可见释义:自拍杆是风靡世界的自拍神器,它能够在20厘米到120厘米长度间任意伸缩,使用者只需将手机或者傻瓜相机固定在伸缩杆上,通过遥控器就能实现多角度自拍。

自拍杆的起源很早,早在手机都还没有摄像头之前,自拍杆就已经存在了;另一种说法,自拍杆的起源自于极限运动圈。关于其起源说法不一,有说日本人发明的,也有说美国人发明的。

近年来,不仅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自拍杆迅速蹿红,甚至演变出“自拍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2013年曾将“自拍”评为年度词汇。“自拍神器”拥有很多粉丝,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和韩国总统朴槿惠。

总之一杆在手,拍照无极限。


面对一根根自拍杆,单反相机们怎么办?


10年前,几幅手机拍摄的照片被素以严谨著称的《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在头版通栏刊登。2005年7月7日早高峰,英国伦敦地铁和巴士发生自杀式爆炸,造成52人遇难,700多人受伤。

那时的手机照片只有30万像素,尽管那几张手机照片模糊不清,但毕竟是为数不多的第一现场记录,所以才堂而皇之登上大雅之堂。看着那些报纸版样通栏大图,我从心底莫名产生了恐慌,知道作为摄影记者的职业之路将会越走越窄,因为这几张手机照片,两年后我主动提出离开报社的摄影部,去做一名文字记者。

10年过去了,手机照片像素逐步提高到千万以上,智能手机高速上网又为手机摄影推波助澜,以致在重大事件采访现场,职业记者也会双手捧着小小手机认真拍摄。就连当年抱怨自己相机不如别人更“专业”的摄影记者,也放下世界顶尖级的单反相机,揣着一只手机直奔事发现场。从媒介传播角度来说,一只小小的手机便可以完成拍摄、编辑、发布、阅读、反馈、社交全部流程。

手机技术的发展,早已让普通民众摆脱了快门速度、光圈、感光度和色温的困扰,即使让3、4岁的孩童,拿着手机也能够拍一张让大家心满意足的纪念照。自拍杆的发明,更是让手机如虎添翼,随着手机越举越高,摄影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借一句曾经时髦的话来说,人类已经无法阻挡手机摄影。

但手机也阻止不了单反在摄影者中的普及。君不见,各类车展、庆典或者民俗活动中,挂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一堆一堆,其中不乏许多自诩“专业摄影师”。

其实,“专业摄影师”是一个误区,摄影师只有“职业”和“业余”之区分。很多以摄影为职业的人连光圈和速度如何换算都搞不清,水平也谈不上“专业”;而一些业余摄影爱好者,却将摄影从理论到实践把自己“武装到牙齿”,拍出很多专业水准的作品。

回到本文题目所提出的问题:自拍杆都如此普及,单反相机们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如果你拍照仅仅为了养心怡情自娱自乐,那么你就怎么拍着高兴就怎么来;如果你还希望在摄影技艺上继续提高,那就不妨静下心来,系统学习下传统摄影的基础理论,把摄影当做一门学问来认真探究,如何用光、如何构图、如何控制好光圈和速度、如何选题、如何和拍摄对象沟通、如何撰写图片说明等等。

或许这样,单反和自拍杆才会拉开距离。



本期投票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