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仰望“游戏IP电影”高端玩家

日期 : 2017-03-17
79
编者按 像玩游戏一样看电影,这个梦想,有人已经实现了。

《阴阳师》要改编成电影的消息已经让人激动好几轮了,最新一轮应该是华谊兄弟宣布电影定档2018国庆节,人民币玩家已经开始敦促“切勿打脸”和“别毁游戏”了。

这些担忧不无道理。游戏类IP电影,最大的优势无疑是游戏本身就拥有庞大的玩家基础,无论是从前期造势还是宣传发行,相较于其他类型电影都会省力不少。但这样的先天性优势,并不一定代表最终观众们会为情怀买账,为电影叫好。根据IMDb网站的数据显示,这些年大部分游戏IP电影评分集中于在3到6分之间。

全媒派(qq_qmp)将从以下几个问题切入研究:

从游戏改编到电影,有哪些把控难点?

增加虚拟角色,如何平衡玩家和影迷不同心理?

电影呈现如何保证游戏式“参与感”?

影游联动究竟谁才是“上游玩家”?

改编把控点:玩家“信仰”、场景体验、世界观

关于游戏改编电影的门道,好莱坞可能最有发言权。从1993年改编了超级玛丽起,20几年的时间中,好莱坞一共出了30多部游戏改编电影。值得一提的经典之作比比皆是,比如《寂静岭》、《波斯王子:时之沙》、《古墓丽影》系列、《生化危机》系列。

美国1993年喜剧科幻冒险电影《超级马里奥兄弟》美国1993年喜剧科幻冒险电影《超级马里奥兄弟》

实际上,想要拍出一部好的游戏改编电影并不容易。如果说强大的粉丝基础是此类电影的先天优势,那它可能是把双刃剑。

游戏IP粉丝心理:代入感vs情怀派

游戏玩家们一般会分为两派,一派是“爱之深责之切”,拥护游戏的故事和世界观,看完电影后觉得“编剧绝对没玩过游戏”、“剧情辜负自己的情怀”。另一派狂热粉丝宽容度则很高,“哇,游戏出电影了,赶紧去膜拜一下”、“看到这些细节我要落泪了,还管电影拍得好不好”。正如《魔兽》上映时,有资深游戏玩家在知乎上说到,自己只是来“为信仰充值”。

和其他畅销IP改编为影视作品一样,除了粉丝们,也会有不少没有玩过游戏的普通观众走进影院。他们追求的与游戏玩家们不同,场面是否真实还原游戏并不重要,世界观是否与游戏吻合也不重要,场景要够大够好看,故事要够酷够有趣,这些比较重要。

当观众内心的标准出现了差异,忠于游戏还是忠于电影,成了制作者们一个很难把控的难题。到底多大程度地改编最合适?

选择忠于电影可能就意味着要放弃游戏的一部分架构,甚至大胆架空重新讲一个新角色的新故事。虽然会保留游戏的核心元素和大背景,但还是算得上一次全新的改编。

场景、特技还原游戏效果

《刺客信条》就是这么做的。影片根据育碧同名电子系列游戏改编,因为游戏本身就已经就非常电影化,于是导演决定在电影中呈现一个基于游戏元素创作的全新故事。

如何最大限度地还原游戏做到真实,将电影呈现得符合玩家们对于游戏的认知和感受?不同于其他的游戏改编电影,《刺客信条》中的战斗、特技和跑酷场景都是由演员现场还原的,主角法斯宾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前期每天接受4小时以上的跑酷训练。而游戏中最酷炫、最经典的动作“信仰之跃”则是回到了真实地点,在无特效无保护情况下,由专业特技演员从38米高台跳下完成的。

#视频:神级还原!电影《刺客信条》与游戏对比

当然,反之,也有人选择忠于游戏,《寂静岭》就是其中很特别的一个。电影《寂静岭》改编自日本KONAMI公司的经典游戏《Silent Hill》。电影可以说是游戏前四代内容的集合体,而《寂静岭》和《寂静岭2:启示》的剧情则各有倾斜,一个主要来自于1代游戏,一个来自于3代游戏。

电影需要继承游戏的世界观

电影《寂静岭》大量继承了游戏的三元世界观、宗教隐喻等等,除此之外,在电影拍摄上,阴森恐怖的氛围营造和场景搭建上都下了功夫,为了保持寂静岭游离在现实和幻境之间的诡异感,小镇的建筑全是以游戏设定为基础搭建的实景,而特效则使用在营造氛围时不可或缺的浓雾上。豆瓣有游戏玩家曾评价《寂静岭》,影片已经不止是模仿游戏了,而是复制游戏。而没有玩过游戏的观众也纷纷为这部恐怖片叫好。

2016年,《愤怒的小鸟》、《魔兽》均在全球斩获了非常不错的票房成绩。《魔兽》更是以全球4.32亿美元票房成为了目前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游戏改编电影。回看这两部电影,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游戏原作中都没有特别具体的故事细节,但是构建了一个世界观框架。《魔兽世界》游戏有的是专门为游戏设计的宏大世界观架构,或者说是大概的故事走向。《愤怒的小鸟》游戏就更不用说。没有了游戏版本中具体情节的限定,改编这件事也自然变得更加自由,能够发挥的空间也愈发大。

沉浸式体验:电影口碑多栽在参与效果不够

除了改编程度难以把控外,归根结底是电影与游戏的体验模式有差距,观看电影时更多是被动接受,而非游戏时主动参与。除此之外,在玩游戏时,每个游戏玩家都有自己的故事,看电影时,结局却只能有一个。这也愈发加剧了“众口难调”的情况。

有人会问,同样是改编,那为什么好莱坞改编超级英雄的漫画、改编小说却手到擒来?因为游戏不同于漫画或者小说,它强调玩家的个人体验,玩家在其中就是一个角色,经历着每一个故事情节。游戏提供的体验比电影更“沉浸”。

电影《毁灭战士》剧照电影《毁灭战士》剧照

正如美国影评人罗杰·艾伯特在评价《毁灭战士》时说的那样,失去了可玩性的游戏电影并不完整:“我从没玩过这个游戏,但我现在知道了‘不玩它’是什么感受,观影过程就像某个孩子夺走了你的电脑,还不给你玩。”

这并非是对电影改编的吹毛求疵,要知道,游戏中的角色就是操机者的角色,玩家代入的就是这种操机体验。尤其对于格斗性强的竞技游戏,如果要改编成电影,能否让观众在观看时代入玩家体验,甚至找到操机快感?这是衡量改编是否成功的一大因素。

在这方面,《硬核亨利》堪称范例。这部科幻动作片被称为首部“第一人称视觉”电影,虽然并非改编自游戏,但是整个观影体验就像是联机作战,游戏效果极为出色。

《硬核亨利》场景包括暴力、血腥街头对决、贫民窟扫射、公路追逐、建筑跑酷等,所有这些情节全部以第一人称视觉呈现,演员需头戴GoPro参与全程拍摄。

动作场景还原游戏作战实感,效果堪比VR体验,有影评提到观影全程“就像脑子遭受了长达1h36min的疯狂轰炸”(via知乎用户Ooops)

《硬核亨利》对游戏改编电影提供了参考路径:在保留背景设定、世界观架构和人物设置的同时,突破拍摄技术手段,大屏幕同样可以体验游戏实感。

#视频:《硬核亨利》预告片

谁掌握改编主动权:游戏公司日渐主导话语权

不同于以往好莱坞找上门,游戏公司一改被动出售改编权的状态,有意识地开始主导游戏改编电影。开发《魔兽》的暴雪娱乐公司在这点上走在了前列,早在2009年暴雪娱乐就主动找到传奇影业作为制片方,但后来因暴雪娱乐不满剧本,合作告吹。2013年继续与传奇影业合作,重写第二稿剧本,最终有了由暴雪娱乐自己出品的《魔兽》电影。而其母公司动视暴雪在2015年宣布成立电影和电视工作室,未来或将把《使命召唤》、《炉石传说》等流行游戏都搬上银幕。

国外媒体对使命召唤真人版选角猜想:马科洛夫 vs 爱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国外媒体对使命召唤真人版选角猜想:马科洛夫 vs 爱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

这样的例子在当下的电影界不胜枚举,《刺客信条》是其游戏开发商旗下的早在2011年就成立的育碧电影公司出品。而《愤怒的小鸟》也是由游戏开发商芬兰的Rovio娱乐公司出品的。

对如何改编自己的游戏拥有更多话语权,也是为了自己的招牌不会被毁。动视CEO Bobby Kotick就曾直言不讳地说道:“基于系列游戏改编的电影的确能够取悦粉丝,但(如果拍不好的话)可能毁掉这个游戏品牌。”

反观国内,关于游戏改编成电影这条产业链,走在前列的则是国产动画片,如儿童游戏《洛克王国》、《龙之谷》等都已经改编成动画电影。而真人电影几乎一片空白,游戏IP改编多为电视剧,比如《仙剑奇侠传》、《古剑奇谭》,但这类改编多重剧情而轻游戏感,更像是“游戏言情剧”,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改编作品。

如今,文学、影视、游戏、动漫等领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影视化改编的目的更多在于打通内容生产,拓宽获客渠道,因而改编的内核尤为重要,这会直接影响IP转化率。最后,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派派,你最喜欢哪部改编电影?最期待哪款游戏被改编?

====================

本文系《全媒派》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全媒派”(ID:qq_qmp),阅读更多精选文章。

关注全媒派公众账号及时查看最新文章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