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亦凡“人设”崩坏背后的传播学解读

日期 : 2016-06-28
79
编者按: 最近,“小鲜肉”们着实有点烦。 交通肇事、性爱、恋爱...每一项都足以让“流量小生”们被卷进巨大的利益泥沼中,苦痛不堪。“潘多拉魔盒”里不止有偶像、王子和童话,也有内幕、暗礁与招招致命的“证据”。

距离吴亦凡“人设”崩塌事件起始爆料已逾半月,话题舆情依然在不断发酵。从经纪团队、爆料人、媒体、粉丝、法律团队在表面上的动作和纷争之外,我们从局外也可以感受到此次事件背后的暗潮涌动。

毕竟,“人设崩塌”后的问题,远未解决。除了难以弥合的公众形象、粉丝期待,还涉及金额庞大的商业利益:未上映的电影、在身的商业代言、未完待续的商演活动...

但是,近期几起“小鲜肉”危机事件,均指向与以往不同的群体行为特征,背后的群体心理与传播肌理耐人寻味——

# 粉丝成为危机公关中重要群体力量,通过社交媒体和社群赋权为偶像挺身而出;

# 看似光鲜的粉丝帝国,却在人设崩坏与商业合围下岌岌可危,粉丝经济显得脆弱不堪;

# 粉丝权力已由圈层向外扩张,释放更大辐射力。

全媒派(qq_qmp)此篇文章,无意分析明星团队的危机公关与“撕扯”始末,而是试图穿过喧嚣,探讨互联网造型时代的粉丝权力嬗变。

危机公关与群体极化的对抗

尽管此次吴亦凡和经纪团队的公关颇受诟病,但从事件爆发伊始,吴亦凡的粉丝就成为重要的“公关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在社交和现实生活力挺“爱豆”。彻头彻尾地说明,这“不是吴亦凡一个人的战争”。

而粉丝的公关手段多种多样,主要聚焦在社交网络,方式包括证明图片/音频造假、转移话题、洗脑力挺等。可以说,在风波乍起之时,吴亦凡粉丝群线上线下的动作,形成了颇为壮观的舆情“扭曲”力场,完成了议题设置、舆情走向引导等公关执行。

例如由吴亦凡粉丝发起的微博话题#撑你到底吴亦凡#,截止昨日15点,阅读量已达5.1亿,更有超过100万讨论量。

那么,从普通追星到群体极化式的抗争,吴亦凡的“忠粉”们又拥有哪些特质呢?萳麓在《跟进【吴亦凡事件】,从群体极化和公众人物的舆论监督说开去》一文中指出:“伴随着吴亦凡事件的审问发酵,网络舆论中有一些非常具有贬低意味的声音甚嚣尘上。这无疑已经是新闻传播学界的群体极化现象。”

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指群体所作的决定一般都比其成员最初的意向更加极端。勒庞早在《乌合之众》指出,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

根据研究,一般说来,群体极化现象只会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发生:

# 汇聚了多种信息但是模糊度较大;

# 聚集了较大矛盾;

# 涉及相对弱势的群体;

# 强势一方没有及时妥善处理反而试图隐瞒真相。

而这些现象,在此次吴亦凡人设崩坏事件中均有所覆盖,粉丝们通过各类社群之间彼此形成心理暗示与情绪传染,更易受到外界刺激(如暗示和相互传染)而决定自己的行动,最终形成一股“抗争风暴”,并在过程中衍生部分非理性行为。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如今的粉丝们拥有如此之大的权力和现实张力?伴随着互联网造型模式的崛起,粉丝文化与社群与以往又有哪些不同?

参与式造星文化下的粉丝权力崛起

我们发现,如今“小鲜肉”的粉丝不止为偶像做公关,而是渗入了偶像成长之路的方方面面,甚至某种程度上想要成为偶像的“全盘操盘手”。

等级森严、分工明确、纪律严苛的粉丝群体组织;明星宣传、内容生产,甚至剧集接拍、代言落地、团队人员等关乎“命脉”的事宜也有粉丝涉足。此前就有消息爆出“小鲜肉”粉丝“撕走”艺人经纪人。

那么,这个时代为何能够赋予粉丝权力“大跃进”?原因或许有四:

第一,从吴亦凡、鹿晗,到更新生代的TFboys、黄景瑜、刘昊然、吴磊等人,“小鲜肉”明星的崛起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公共文化现象。财经作家吴晓波就指出,“小鲜肉”实际上是一个“有歧义”的互联网名词,“与年轻、欲望、男色时代有关”。而他们的造星路径,与以往大众偶像明星不同,他们是社交运动的产物。

与传统造型路径不同,“小鲜肉”在社交媒体实现精准粉丝聚集,随后反向引爆大众媒体,进而在明星金字塔格局中占据高位。可以说,如今的造星模式下,是粉丝将“小鲜肉”推向神坛。“在这一生态中,明星与粉丝达成了直接的沟通关系,原有的经纪、代理模式很可能被抛弃。”

其二,由社交网络造出的明星,与传统的大众明星相比,有更加强烈的圈层属性。例如,可能有粉丝疯狂迷恋黄景瑜,而更多的80后、70后却对这个名字完全陌生。可以说,新生代偶像明星的粉丝圈层,“内向性”和族群特征非常强,文化代际差异明显,这也造就了明星向圈层外扩张难度较大,从而对粉丝群体的依赖(尤其是成名初期)进一步深重。

例如,如今娱乐行业为了顺应粉丝群体,甚至重塑了文化内容产品的生产流程——“先选择自带话题属性的小鲜肉,再确定导演、制片,为偶像量身打造剧本”,这种模式已经屡试不爽。

第三,社交网络诞生的明星文化,实际是一种“参与式文化”。粉丝在追星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社群,而这一社群不仅是被动地接受来自偶像的单向度传输,他们能够能动地进行知识传递、文化分享以及内容生产,这些能力使得他们与偶像、与媒体、与经纪团队、与企业的互动关系中更为能动。而粉丝的“智慧生产”也已经成为如今文娱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甚至形成了偶像经济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生产分支。例如,微博、B站上大量粉丝制作的短片、漫画、花絮等视频,就是“参与式文化”最直接的产物。粉丝也成为“新的生产性消费者的角色”。

粉丝在B站发布李易峰自制视频粉丝在B站发布李易峰自制视频

第四,我们回归到“粉丝”群体本身:他们为何面对纷繁复杂的流行文化和次元亚文化,会对某一偶像产生巨大的迷恋并进一步形成行动力呢?首先,粉丝对于偶像的情感,长久以来均有共识,即对个体情感的投射;其次,互联网社区带给粉丝产生情绪共鸣的空间,开放的互联网络让粉丝有了更加广阔的“表演”空间,他们可以将情绪传递给更多的人们;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层出不穷的传播手段,让粉丝获得了更低的内容生产门槛。例如,傻瓜视频剪辑工具,让所有人都可以剪辑视频;知乎、QQ群、微博让每个粉丝都有了发声的渠道与社群;直播工具让他们可以实时传输、交换偶像信息。

互联网造型模式下,粉丝们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权力,他们的强大的消费潜力,深刻地挑动着明星经济、商业社会。

崩坏的人设与“幻灭”的粉丝经济?

近年来,人们对“粉丝经济”“网红经济”深信不疑,认为这是经济下行依旧有爆点的催生领域。所谓“粉丝经济”,根据百科的词条解释,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被关注者多为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

近年来,鲜肉粉丝所爆发出的巨大的消费潜力和近乎狂热的消费行为,让人们对于“粉丝经济”更加深信不疑。

以今年4月,食品品牌士力架在淘宝发起的销售活动为例:品牌策划了一次聚划算团购活动,售卖士力考试版产品,并分为四个包装。团购开始后,王源版本70分钟销售量突破5000份,总金额接近40万元,显示出巨大的消费潜力。

粉丝经济所暴露出的巨大商业潜力,也让娱乐产业围绕粉丝经济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扩大。除了传统的唱片、演唱会等明星收入来源,品牌代言不断加码,更升级的便是围绕明星打造相关IP产品(包括影视、游戏、动漫等)。

然而,近期几起“小鲜肉”形象危机事件,却让人们意识到:成也粉丝败也粉丝,粉丝“权力”膨胀的反作用开始显现。正因为粉丝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明星的生死大权,那么当人设崩塌、粉丝粉转黑之后,对于明星的发展轨迹将造成巨大影响,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商业风险。

如此之高的风险系数,某种程度上源于如今“偶像快消文化”对于明星设定的固化与急功近利:

# 少女团体一定是天真无邪的;

# 男神一定是克制“禁欲”的;

# 大叔一定是“老干部式”的...

“鲜肉明星”为了吸引更多女粉,为自己代入“男友设定”“高冷设定”,在经年累月的粉丝互动中,粉丝形成了固化的印象与情感投射,一旦人设崩塌,对于粉丝个体的情感来说是难以愈合的偏差。吴亦凡事件曝光后,互联网上层出不穷的表情包,就是形象偏差造就的产物。

也正因如此,有评论指出:“粉丝经济中,明星和粉丝的关系看似热烈而紧密,实则脆弱而敏感,在没有过硬作品加持下,稍有疏忽,人设崩坏,粉丝流失,押宝在一个‘被制造出来的形象’上的所有利益方都将损失惨重。”(来源:娱乐独角兽,《吴亦凡“人设”崩坏背后,粉丝经济的贪婪和脆弱》)

例如,吴亦凡近期至少有三部大电影(《爵迹》、《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均未上映,形象的偏差将对故事讲述和影视宣发均产生蝴蝶效应。

在中国娱乐产业急速向前发展,欲望、金钱与权力四溢的今天,鲜肉明星与粉丝经济究竟是长盛不衰还是美梦易碎?粉丝权力还将产生怎样的变化和影响?属于社交、社群与文化的产物,还将继续催生出无穷无尽的故事。只是,日光之下,早已无新鲜事。

====================

本文系《全媒派》独家编译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全媒派”(ID:qq_qmp),阅读更多精选文章。

关注全媒派公众账号及时查看最新文章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