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支配的恐惧!情感类电台“有毒”在哪

日期 : 2016-12-26
79
编者按: 争议与夹击中流走,情感类电台的爱与恨。

上周,一枚娱乐圈炸弹再次引爆社交网络,#何洁离婚,赫子铭打电话到电台倾诉#。然而,相比于这个明星家庭的分分合合,此次吃瓜群众们似乎更为关注故事里那个“城市上空最狠的声音”——《叶文有话要说》。

#视频:赫子铭电台录音完整版 时长:0:23:30

可是如果你认为这档情感类广播节目是因为一段录音才走红,那就大错特错了:

收听率超24%,高居黑龙江省所有频率、所有时段、所有节目的第一位,创造广播收听史上奇迹;

在喜马拉雅FM上坐拥10w+粉丝,企鹅FM更是收听量8000w+。

本期全媒派(qq_qmp)带你回顾情感类电台节目的前世今生,一探其让人欲罢不能魔力背后的真实诱因。且附耳过来,我们从头说起。

情感电台套路:煲鸡汤、唠家常、觅知音

心灵鸡汤类

所谓心灵鸡汤类广播节目,即是指从听众需求和节目定位出发找选题,由主持人阐述对每期主题的理解和感悟,并引导听众参与互动,是一种主持人解说加音乐的模式。这种心灵鸡汤类节目大多在午夜时分播出,主持人迷人的嗓音给孤独无眠、寂寞难耐、焦躁不安的心灵带来温暖的慰藉,场景性、伴听性及穿透性极强

青音,曾任《神州夜航》、《千里共良宵》主持人青音,曾任《神州夜航》、《千里共良宵》主持人

从中国之声的《千里共良宵》,到北京音乐广播的《爱得更久点》、河北音乐广播的《星光慢摇吧》、上海交通广播电台的《燃情夜色》,再到塘沽电台滨海之声的《珍重今宵》,上至国家台、省级台下至地县级台,都浮动着此类节目的身影。

私密话题类

私密话题类情感广播节目从运作模式来说通常是用户打进情感热线来诉说自己的情感问题,从主持人(听众心目中的情感专家)处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节目主要包括隐私诉说和心理探询两个环节,而节目内容则涵盖了个人心境的阐述、对生活问题的抱怨、对两性生活及生殖健康的询问等多个方面

“每天,我们都会游走于围城内外,每天,我们都会经历着情感的变迁,在生活中成长,在过程中品尝。”《叶文有话要说》便是一档典型的私密话题类情感广播节目。正如文章开头所述,这档节目不仅在全国各地实时收听率居高不下,在移动平台上也有相当可观的收听人数和互动人数。

《叶文有话要说》主持人叶文《叶文有话要说》主持人叶文

虽不似《千里共良宵》的温柔开导,《叶文有话要说》这种“向你开炮式”的风格同样为这档节目引来了大量粉丝。实际上,此类路线并非叶文首创,早在20年前,《伊甸园信箱》主持人万峰就凭借其“电波怒汉”的强势风格招粉无数。

“什么叫风格?就是厉害一点,疯一点。”

“在人们的传统认识上,主持人首先是温文而雅的,不温不火的,而且是无所不知的,如果主持人被问住了,那是很没面子的事情。我颠覆了主持人的正统形象。我在直播节目中公开承认我的无知,有人问我一些医学专业问题,我就告诉他:万峰不是医生,看病不要找我,到医院找大夫去!”

“性教育不只是性知识的传播,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可以不喜欢我的口吻,但是只要你收听,你就一定会有所思考!”

《伊甸园信箱》主持人万峰《伊甸园信箱》主持人万峰

《伊甸园信箱》是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一个以性教育为主的节目,在开播的十多年里,始终在杭州所有电台节目中保持收听率最高的地位,收听范围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省市,以及加拿大、美国等多个国家。

公共交友类

随着都市青年相亲交友需求的不断增长,婚恋网站及电视节目合力掀起了互联网时代的相亲热潮,广播交友节目也顺势而生。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生活广播的《相约玫瑰园》为例,该节目主要宗旨是搭建一个让单身人群找到另一半的交友平台。周一探讨热门婚恋话题(婚前财产、婚检、闪婚等),周二到周四邀请嘉宾到直播室,公布嘉宾的相关信息,并同时连线听众,为双方交流沟通直接搭建鹊桥。

然而,由于广播只能听不能看、播出时间有限、参与互动困难、可信度较低等限制,参与相亲的人群成功配对的人数实则屈指可数,而目前国内成熟且具有影响力的广播交友类节目也是少之又少。

零距离满足心理刚需:情感类电台“有毒”在哪儿?

现场感+代入感+伴听性+亲切感

无论是直播还是录播,情感类广播节目都会营造出一种零距离的“现场感”,促使观众积极地参与其中。听着旁人通过热线电话和主持人交流,听众甚至也会产生某种“主人公意识”。此外,不似电视及网络节目,广播多数不插入广告的流畅模式也使其具有较强的“伴听性”。

《叶文有话要说》“赫子铭”一期节目喜马拉雅FM实时评论《叶文有话要说》“赫子铭”一期节目喜马拉雅FM实时评论

除了节目形式上的特点,以节目内容而言,诉诸于大众文化的情感类广播节目也致力于为听众带来亲切感。那些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为用户广度和粘性提供了保障。

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私人领域的主要意义及其功能“不在于理性的建构,而在于感性的狂欢;不在于意义的产生,而在于符号的消费;不在于精神的提升,而在于世俗的表达”,情感类电台亦然。

“倾诉+启迪”的双重功效

“我们时代的根本疾患是价值的沦丧,这种危险状况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严重;关于这种状况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描述,诸如颓废、道德沦丧、抑郁、失落、空虚、绝望……”现代人工作/生活上的压力,使其情感上的需求增加,需要倾诉、舔舐、理解与共鸣。

在聒噪喧闹的互联网公共空间中,图文声色所造成的视觉疲劳情势下,情感类广播节目反而赢得了一片声音天地,为繁忙疲惫的都市人群营造了一块慰藉心灵的私人空间,成为网络空间公共领域中的一片净土。

图片来自《千里共良宵》百度贴吧图片来自《千里共良宵》百度贴吧

一方面,情感类电台满足了现代人倾诉的欲望;另一方面,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启迪的功效。心理学的引进与糅合使得情感类广播节目更加关注听众的自我内心活动与诉求,不再单纯追求问题本身的结果,而是让人们在审视自我、关注内心的同时学会正确看待问题。

主持人的强IP效应

在一档情感类广播节目中,主持人犹如名片和标签,且担任着导演、场控等多种角色,具有较高程度的控制权和话语权。节目想要获得知名度,塑造一个极具特点的主持人必不可少。因此,当我们放眼那些知名的情感类广播节目,会发现它们在主持人IP化上做得都很成功。

以《伊甸园信箱》中的万峰为例,在那个探讨婚姻、家庭、性问题的波段里,他严厉的态度,高八度的声调与听众的哑无口言间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在那个年代,熄灯后,寝室里的兄弟们喜欢把收音机调的很大声,就为听这老小子教训别人。”骂得越凶大家越爽快、越觉得刺激,仿佛能借此把积攒胸中的闷气一股脑地倾泻出来。

喜欢万峰的听众成了他的“蜂蜜”,讨厌他的人则一边骂他一边对他的节目翘首以待。正是因为这个“中国最富争议的两性节目主持人”,才造就了这档节目如此高的收听率。“虽然现在节目已经停播,但还清晰的记得当时节目的影响力和火爆程度,在每周一到周五的22点,几乎全杭州城的人都在收听他的节目。”

图片来自微信号:朝阳公园东七门图片来自微信号:朝阳公园东七门

当然主持人的风格也并非严厉一种,在上海东方电台的《相伴到黎明·情感专线》节目中,主持人叶沙便擅以沉静优雅的态度对听众提出的各种情感问题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在她看来,“主持人是应答者、倾听者,而不是让听众成为你的倾听者。”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叶文有话要说》中火爆激烈的叶文。“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为其答疑解惑”,关于主持人的定位,叶文如是说。

转型与焦虑:社交时代的情感类电台

与线上到线下,节目集群化发展

在树立起品牌之后,一些情感类广播节目便意欲将触角伸向线下,希望以活动或事件为依托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扩大影响力。《相约玫瑰园》“婚恋情景剧”大赛,《千里共良宵》主持人见面会,就连《伊甸园信箱》在未停播时,主持人万峰每年都会进各大院校为年轻学子现场答疑解惑,与听众面对面交流。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黑龙江电台,其推出的一系列情感类广播节目大都形成了集约化经营的节目群。例如在《叶文有话要说》节目播出同时推出由叶文主持的婚姻征友类节目,甚至《叶文有话要说:情感·婚恋新解码》一书销量也是不可小觑。

此外,由于情感类广播节目多涉及婚姻、情感的话题,多家电台已开始与众多商家开展婚庆、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合作,利用这种多元化的运营模式,在扩大节目社会影响的同时增加电台和商家收入,实现媒体和商家的双赢。

社交平台及移动APP联动发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电话和短信早已不是节目与听众交流的唯一途径。借助微博、微信、QQ、论坛等社交平台及移动APP中的互动版块,情感类广播节目以全新的方式引导着听众参与节目互动。就2013年的数据来看,仅以《千里共良宵》为依托的互动QQ群,全国就有上百个,其中活跃人数已1w+,而吉林新闻综合广播的《晓声长谈》创办的微信公众平台,早在2014年6月粉丝数量就达到了8w+。

当报纸、电影、电视、网络相继成为最普遍的大众传播媒介,广播一度失语,深陷消亡与自我身份重新认定的泥淖之中。可喜的是随着移动APP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广播类APP的蓬勃发展使传统广播焕发出生机,再次开启了广播节目的新纪元。

如今的广播节目在内容上、运作模式及互动上都越来越向移动媒体靠拢,节目组通过成立新媒体部积极寻求与移动平台的合作和拓展,而节目内容也经过移动平台的二次包装拓展了新的传输渠道。

诚然在移动化、社交化迁徙的过程中,情感类电台老树新芽,焕发出新的生机。但转型过程中依然难以绕过的是积久的桎梏,如何解决同质化、标签化、低俗化的问题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点突破口。

创新不足,缺乏后劲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情感类广播节目创新瓶颈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节目形式单一,层次感差。主持人和听众的交流模式固定,毫无新意。缺乏精细编排和包装,在激烈的传媒业竞争中前景堪忧。

二是节目抄袭、雷同现象严重。情感类广播谈话节目在中国的兴起已经有30多个年头,电台争相开办节目却难见差异性。以千篇一律的形式出现在电波当中,实在让人审美疲劳。

主持人“意见领袖”权力缺乏约束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情感类广播节目中主持人强硬的性格在圈粉的同时也会引来骂声不断。在不支持者看来,此类主持人总是呵斥、打断听众,还未完全了解情况就随意“扣帽子”,态度颐指气使、盛气凌人,甚至如“悍妇训斥孩子一般”。

知乎“如何评价《叶文有话要说》”问题下的部分回答知乎“如何评价《叶文有话要说》”问题下的部分回答

与受过专业训练的主持人相比,观众的语言功底和表达能力显然远不敌。再加之其根深蒂固的强势形象,主持人意见领袖的优势得以无限放大。在这种情况下,大意、偏颇、武断、误判并不为怪。更为关键的是,主持人骂得爽,观众听得爽,但那些求帮助的人有得到真正的建设性意见吗?

刷底线的drama故事是否真实?

正如叶文、卢汉等主持人常因其“毒舌”特质引起争议,被称为“太平天国激进型”的万峰“口无遮拦”的特质也让不少听众难以接受。尤其是当其议题与“性”紧密相关时,“愤怒主持”的“场场开车”更让人直呼刷三观。

网友整理的万峰语录摘选网友整理的万峰语录摘选

除了语言上的激烈之外,同样让人心怀疑虑的是这些无比drama的报料故事的真实性是否可考,或许对于看热闹的吃瓜群众而言,真实与否并不重要,但以猎奇的方式一味刷底线来换取收听率终归不可持续。

情感类电台曾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在《请回答1988》中有句话:“屋外虽冷,屋内有电台的声音,有陪伴着的伙伴,有远方牵挂的朋友,这样的青春既温暖又美好。”当深夜刷手机成为人们弥补心灵空虚的方式,电波中的声音是否走出重围,打破质疑与审美疲势,走出瓶颈?我们满心期待,以拥抱一个时代的姿势,拭“耳”以待。

参考文献: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情感类广播节目形态研究》

《我国情感类广播谈话节目策略研究》

====================

本文系《全媒派》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全媒派”(ID:qq_qmp),阅读更多精选文章

关注全媒派公众账号及时查看最新文章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