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因曝光美联航事件受害者黑历史被骂

日期 : 2017-04-20
79
编者按 美联航当事人的黑历史,能为他遭的受暴力对待“背书”吗?

美联航3411航班强制乘客下机事件,从4月9日发酵至今,已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焦点:

Twitter上先后发起 #BoycottUnitedAirlines(抵制美联航)、#neverflyunited(永不乘坐美联航)、#flight3411(航班3411)等话题,大批网友跑到美联航官推下留言嘲讽、吐槽;

新浪微博 #美联航强制乘客下机# 话题至今阅读超7.8亿,讨论达29.8万;

微信指数“美联航”话题高达35,631,015,在4月11日达到顶峰:

美联航CEO Oscar Munoz昨日扭转态度,做“深刻道歉”;主流媒体视角则聚焦对航空公司处置方式的批评,并探讨“机票超售”等行业通病;但恰在此时,一篇由美国《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的报道掀起一阵舆论风波:报道深入受伤亚裔乘客的“黑历史”,指出他曾利用医生职务之便,以药品为交换条件与患者发生性行为。

报道一出却引来批评无数:


这种时候,开扒当事人“不光彩的过去”是为美联航洗地吗?

当事人的不良前科,与他在飞机上的遭遇有何关联?

我们应该对这位“受害者”做出道德要求吗?

媒体在报道事实时,标准和目的是什么?

由此,这场“美联航风暴”引发外媒关于“新闻伦理”的大讨论:一方认为,由于该乘客的背景的特殊性,他的不良前科在本地新闻语境中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而更多的人认为,乘客的过去与此次被驱逐事件并不相关,个人背景不能成为美联航模糊事件核心、进而推卸责任的理由。

爆出乘客“黑历史”,媒体遭同行痛批

《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指出这名亚裔乘客David Dao的“黑历史”(troubled past)是:作为一名医生,DavidDao曾被指控以处方药物为交换条件与患者发生性行为。

而在这篇报道发布之后,许多媒体人随即开始对其进行谴责。

尼曼新闻实验室主任Joshua Benton表示,“如果这位乘客的黑历史造成过航班事故,这样报道可以,否则最好是不要乱开炮。”

《华盛顿邮报》记者Wesley Lowery认为,乘客是否有犯罪前科与这起恶性驱赶事件毫不相关。

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教授David Uberti则呼吁,新闻报道中要谨记“没有完美的被害者”原则。

还有更多的媒体人也在发出批评声音:

《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执行主编Joel Christopher在接受BuzzFeed采访时,做出的“辩解”是:“(这在起事件中)美国民众如果不清楚必要的语境,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是一个有犯罪前科并且在当地被大家所知晓的人,因此在报道中不提及他的过去是很不正常的。”

虽然Christopher的观点基于地域语境,有一定合理性,但是,《信使日报》的大部分读者却并非来自当地市场。这么一来,报道有关受害乘客Dao的“黑历史”的做法究竟合理吗?Poynter学院邀请到三位新闻从业者、学者,从不同维度讨论“事实”与“报道”的边界。

观点一:乘客“黑历史”与此次事件没有关联

Poynter学院成员、《华盛顿邮报》专栏作者IndiraLakshmanan认为:

乘客Dao的确曾经有犯罪记录,但是与这个事件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他并没有被指控对美联航的工作人员或其他乘客造成破坏性影响。

他只是被控告“抵抗”,抵抗什么?他不是抵抗逮捕也没有被指控犯罪,而是他拒绝在购买机票并登机入座后被强行拖拽下机。他抵抗强行拉他起来的保安,被拖走的时候在过道上跛行,后来他又跑回飞机试图回到座位上。

至于Dao的已过去12年的“以处方药换取性交易”的犯罪事实,不管这听起来有多肮脏,也不能为美联航的行为正名——随机选择一个已购买机票而不清楚背景的乘客,然后违背他的主观意志,使用暴力拖拽方式强迫他下机(并且造成他脸部受伤流血),来为机组工作人员腾出空间。

总之,除非这个人的犯罪历史在此事件中有直接的体现,否则与事件本身就是无关的。他是否提供了任何非法处方药以留在飞机上?他是否向任何人动用了暴力?他有过在飞机上闹事的记录吗?他在禁飞名单上吗?都没有!

因此他的“过去”可能只对当地报纸有一定价值,但是我不认为这个理由能解释美联航以如此粗暴的方式对待已付费乘客。

观点二:“本地语境”只对本地读者有效

广播与网络高级教师Al Tompkins认为:

肯塔基医学委员会的记录表明Dao曾因不良行为被施加“行为纠正计划”,他过去的行为可以帮我们理解揭示更多细节的第二段视频。

这段视频是拖拽事件的前兆,Dao拒绝了警官让他下飞机的请求,并表示宁愿去坐牢都不会下飞机,机组人员警告他可能将被拖下飞机,但Dao依然拒绝。

Dao的犯罪经历与《信使日报》的读者有关,因为在当地他的行为曾经引起过媒体的关注。2005年美联社曾报道称,Dao面临98项非法开具和贩卖处方止痛药的指控,同时被指控用处方药和检查为条件与患者进行性交易。

《信使日报》的读者可能会想,他们社区中曾被定罪的那个医生与美联航这次的国际大新闻中的受害乘客是同一个人吗?

从《信使日报》的报道中可以得出一些经验和教训:要特别注意新闻标题和社交媒体帖子。《信使日报》发布乘客的“黑历史”作为突发新闻的推文,语言风格似乎要来个逆转。

#突发新闻# 伊丽莎白镇的医生David Dao,这位被拽下飞机的乘客,竟在肯塔基有过犯罪黑历史#突发新闻# 伊丽莎白镇的医生David Dao,这位被拽下飞机的乘客,竟在肯塔基有过犯罪黑历史

《信使日报》也可以在外界的强烈反应开始之前对这个做法进行解释,因为社交媒体上的争议往往不利于记者,而且这个案子也不例外。记者和报纸都受到大量来自社交媒体的攻击,被认为报道了太多与事情无关的细节。

观点三:媒体归因时应分清主次要素

媒体伦理研究专家、Poynter学院学术项目副主席Kelly McBride认为:

在必要的语境下记者有义务去报道Dao的黑历史,这并不是完全无关的,但同时这也不能成为美联航暴力驱赶他下飞机的原因。认清次要信息的本质是媒体的职责,因此媒体在报道时需要注意:

发布和分发消息的语气。

相对于其他背景信息相比,把握次要信息的报道篇幅。

标题的语气,推文,图片、讽刺等宣传因素。

如果语气表现出乘客“黑历史”是被驱逐的合理原因的意味,那么你已经越界了。

记者首先要忠于读者,但记者也要注意Dao和他的家人、更广泛的华人社会以及其他移民群体的利益。报道受害者Dao的背景,记者可能要考虑到与那些事件有关的人的利益,包括那些与Dao一起工作的人以及他曾经伤害过的人。

受害乘客的“黑历史”是此次美联航事件中的一个场外要素,极易影响公众对核心事实的归因,甚至会影响整体的舆论走向。

在报道中媒体如何理解这一信息点的重要程度是对媒体报道伦理及专业性的一次巨大考验。然而这次绝大部分美国媒体都站在了受害乘客一边,认为无关因素不应该妨碍公众的判断。美联航,你的锅还是自己背吧。

====================

本文系腾讯新闻旗下媒体研究平台全媒派原创稿件。授权转载请联系全媒派小助手(微信号:qmp_001)。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全媒派”(ID:qq_qmp),阅读更多精选文章。

关注全媒派公众账号及时查看最新文章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