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媒体如何优雅地报道“一带一路”

日期 : 2015-06-18
79
编者按: “一带一路”自2013年提出至今,已成为全球发展和国际间合作的热门词汇。两年来,围绕此议题的相关报道层出不穷。那么,全球媒体如何报道“一带一路”战略?哪些新模式、新技术得以运用?随着后续政策不断落地,“一带一路”的报道又该如何推进?

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一带一路”战略,是2015年全球媒体共同关注的战略级议程。未来,这项庞大的计划将惠及世界一半的人口。围绕这一国家大战略,全球的媒体们都在说些什么?

中央+地方:“一带一路”两级报道阵营

国内围绕“一带一路”的媒体报道,总体可分为国家队和地方队两大阵营。国家队凭借着丰富的资源红利,展开声势浩大的“一带一路”报道冲锋战。

国家队:全线出击,开展集成报道

面对国家大战略,媒体国家队率先制定规模、体量宏大的报道议程,举全员之力展开“集成报道”。

早在2014年5月,新华社启动“新丝路 新梦想”大型集成报道。新华社的“集成报道”,共包含以下三大维度:

1、采访集成:2014年,新华社分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两条线路,调动新华社国内国际采访力量,深入陕西、甘肃、新疆、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采访。

2、报道形式集成:集成文字、图片、音视频和新媒体等不同报道形式。

3、投放集成:报道以新华网、新华通等为主要平台进行集成展示,推出嵌入式“微型网站”,新华社“新华视点”“中国网事”“我报道”等微博、微信、客户端和新华每日电讯等予以呈现,同时还邀请受众参与互动。

此外,中新社也调集各方资源,发起“一带一路”万里行采访活动。这次活动被中新社称为“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赴境外采访的报道活动”。

每到一处,中新社的记者都被要求采访“一位政要、一位使节、一位专家、一位企业家、一位华侨领袖”。记者们通过手记、见闻、专访、视频、图文报道等多重形式,第一时间将所在国家的见闻发回国内。

地方队:树立旗帜,深耕地域特色

《南方周末》2015年3月发表文章,指出“一带一路”是“各省找路”。在各省“抢举”“一带一路”招牌的同时,各地媒体也纷纷助力“抢名牌”大战,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报道。并呈现如下趋势:

1、紧跟国家队步伐,开展大型报道

2015年3月,《华西都市报》以《丝路花开》为题,启动“一带一路·四川机遇”大型系列报道。派出8路记者,探访欧洲、东盟、中亚、西亚、南亚等全球26个国家(地区)。

《华西都市报》指出:“无论您需要的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是改变人生的一次破茧。这里都会有您最需要的信息。”《华西都市报》网站数据统计显示,3月16日推出“丝路花开”系列报道,3月17日在华西都市报三大新媒体平台上的阅读量就达到了260万,截至6月1日,总阅读量超过4.3亿。

然而,这一数据统计包含多个平台、近3个月的浏览量,与国家队无法站在同一量级体系内进行对比。而且浏览专题内容,专题设计缺乏主题划分、稿件评论量屈指可数。地方媒体究竟是否有必要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开展赴外采访,多条线路能否带回“值回票价”的优质内容,仍有待存疑。

2、关注本省利好

除了跟风开展大型报道之外,更多地方媒体重点关注“一带一路”下的本省新机遇。如南方网推出专题“一带一路上的广东新机遇”,详细解读了广东境内将与“一带一路”战略协同进行的开发项目。其中,特别策划栏目《广东新机遇》,勾勒出“一带一路”布局下未来广东的发展契机。

外媒如何报道“一带一路”

境外媒体如何报道中国这一国际战略呢?以下为全媒派搜集整理的几个代表案例:

CNN:

CNN在其公民新闻栏目iReport播报了一条视频报道,内容是CNN记者与亚太经合组织秘书处执行董事Alan Bollard之间的访谈,结合APEC来看中国的“一带一路”。

美国媒体Denfenseone网站:

在报道“一带一路”时使用大量可视化地图,清晰呈现欧亚非的整体路线,以及非洲、中亚等单个地区的规划贸易路线,同时运用可视化数据图表,表明对美国市场的经济刺激。

《金融时报》:

邀请牛津大学中国中心研究员George Magnus撰文《China must prove Silk Road plan is serious》,指出两年时间不到,“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对外政策和国际经济战略的重头戏。

日本《每日新闻》:

《每日新闻》6月11日,将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昂山素季的外交活动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进行结合,以全新视角和热点事件对大国战略进行解读。

报道“一带一路”的正确姿势

看完了外媒的这几个报道案例,是否产生了一些新启发?除了组团上阵、沿路采访、撒网报道,“一带一路”等战略性议题报道还能怎么玩?以下几个姿势或许更优雅。

1、优势互补,建立媒体联动阵营

2015年的“一带一路”报道进程,新华社除了利用自身资源布局纸媒、网站、移动端、微信端之外,还与腾讯新闻展开独家网络合作,双方集成平台+资源优势,重走丝绸之路经济带,探访新政策背景下的国内外省市变化。新华社的政策和丰富采访资源,联动腾讯新闻覆盖广泛的移动端分发平台和强策划能力,强强联手,将“一带一路”报道引向深处。

2、学者站台,打造独家智库

上文案例提到,《金融时报》在报道关注“一带一路”议题时,在其《观点》板块邀请专家学者为其撰稿,得出极其深刻的研究结论。

事实上,对于“一带一路”这种世界级的战略来说,背后复杂的政经逻辑、影响广泛而深远的意义,都需要第三方权威智库进行解读,从而让报道更具指导意义。

例如面对“一带一路”遭受的海外质疑,《人民日报》在网站上发布了《求是》杂志上的学者文章,回应外媒的阴谋论。除此之外,《人民日报》在其新闻客户端“海客”上也即时发布科研人员关于“一带一路”理论研究的最新动向。尝试借助学者的力量,让媒体观察更具深度。

3、可视化报道,创新报道形态

对于“一带一路”此类复杂议题,数据和内容的可视化至关重要,易理解度将大幅提升。央视在“一带一路”的报道中,就输出了系列新闻可视化内容。将地图、核心数据等制作成清晰明了的3D图,让内容直观贴切。

上文中指出美国媒体Denfenseone在报道“一带一路”时使用大量地理图片,清晰表标明重点路线,以下为部分可视化内容截图。

除了可视化作品,“一带一路”此类严肃议题报道是否有新的玩法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美国知名博客网站Mashable,在报道英国大选时,就开创了多种新玩法。比如用乐高积木模拟议会场景,反映议会投票结果,是为“选举乐高会议”;推出以《权力的游戏》戏说现实中英国大选的“同人”视频。

由此可见,严肃深度议题更加需要可视、轻松、趣味的报道形式予以承载。就国内目前的操作水平来看,视频直播、无人机航拍、交互专题等新形势均可运用在“一带一路”报道之中。

4、多元议题,报道维度拒绝单一

香港《成报》在报道“一带一路”时,内容更加多元化,包含亚投行、自贸区、立法、经济规模等多个维度,关注政府官员、企业人士、学生、经济从业者等多类主题态度。

《成报》网站搜索“一带一路”新闻页面截图《成报》网站搜索“一带一路”新闻页面截图

事实上,“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战略,随着而来还会产生相应的内政问题、外交问题。香港《成报》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后续随着“一带一路”整体规划逐步落地,更多多元议题还将出现,媒体应当建立起大局观,保证报道维度的多元。

====================

本文系《全媒派》独家编译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全媒派”(ID:qq_qmp),阅读更多精选文章。

关注全媒派公众账号及时查看最新文章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