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麻花》IP的爆款基因

日期 : 2016-10-28
79
编者按: 也许,成也话剧,败也话剧。

“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驴得水》来了。

去年国庆档,《夏洛特烦恼》的口碑和票房皆大丰收,“开心麻花”的品牌打得格外响亮。今年第二部电影上映,继续吸引各方眼球,这个由话剧发家的喜剧工作室会继续承包你的好评吗?本期全媒派(qq_qmp)就来一探这门“笑”的生意。

开心麻花的舞台版图

若非话剧迷,乍看到《驴得水》这个名字或许会觉得莫名其妙,但在一向评分苛刻的豆瓣上,话剧《驴得水》却有着8.5分的高评。剧情故事很简单,民国时期一个乡村小学用一头驴来挑水,却给上级报备成英语老师套取空饷,后来教育部特派员下来视察情况,小学校长让一位铜匠冒充“驴得水”老师,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故事。

自2012年上演,话剧《驴得水》的全国巡演一直都有很好的票房,北京电影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高校的话剧团都有自己版本的《驴得水》。而这并不是开心麻花唯一一部高人气作品,自2003年首创“贺岁舞台剧”概念,此后13年时间里开心麻花陆续推出了26部话剧/舞台剧,在北京及全国中心城市上演超过4000场。

开心麻花话剧《江湖学院》开心麻花话剧《江湖学院》

脱胎于话剧,开心麻花的小品也成为春晚的宠儿。2012年《今天的幸福》、《天网恢恢》,2013年《今天的幸福2》、《大城小事》,2014年《扶不扶》,2015年《投其所好》,连续四年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而借助《欢乐喜剧人》等大热综艺节目的传播力,开心麻花本身也日渐成为一大喜剧IP。

话剧改编电影是新市场吗?

2015年,开心麻花第一次将话剧搬上了电影荧幕。《夏洛特烦恼》在国庆档的表现十分惊艳,面对同档上映的有大明星加持的《解救吾先生》,口碑沉淀的《港囧》,大IP电影《九层妖塔》等等,这部几乎没有明星光环的影片低开高走,最终狂揽超14亿的票房,并且口碑俱佳。

话剧改编电影的爆款基因

知乎网友“梁边妖”评价《夏洛特烦恼》:“这部影片的笑点密集到这样一个程度,只要你敢稍微留恋上一个笑点,你就一定会错过下一个笑点。”看起来只是因为影片观影“笑果”很好,而观众普遍认为中国的喜剧电影此前确实已经荒芜多年了。

虽然有批评称《夏洛特烦恼》的立意较浅,但是在国庆这个合家欢的档期,一部笑点云集的电影似乎足以让观众买账。这部电影的成功可以说是“开心麻花”模式的形成:话剧舞台试错成本低,导演可根据观众的反应不断打磨剧本,《夏洛特烦恼》的“笑果”便是无数次舞台演绎积淀出来的。话剧经过大量演出后沉淀成扎实的剧本,改编电影自然会轻松许多。

话剧改编 扑街的电影也不少

在IP大战席卷小说、游戏、动漫市场的今天,话剧改编成电影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作品扑街也是常有发生。

有周润发、张艾嘉、陈奕迅、汤唯等豪华阵容加持的《华丽上班族》票房4700万,豆瓣评分6.1,着实有些尴尬。俞白眉工作室的两部口碑话剧《分手大师》和《恶棍天使》也被搬上大荧幕,虽有邓超、杨幂、孙俪等一派超一线明星加盟,却遭遇票房、口碑两极分化的市场反馈。

对比《夏洛特烦恼》的霸屏与诸多话剧IP改编电影的扑街,也可以发现一些成功的套路。虽然都是热门的话剧,《夏洛特烦恼》的IP更为立体,故事虽显俗套但情节完整,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很饱满,改成电影也很精彩。电影版也不是靠一个个段子硬撑起来,而是完全符合情节需要。“话剧的表现形式本身就夸张于电影,在话剧舞台上尚可的表演,放到电影里如果没有丰满的故事线来支撑,势必无法留住观众。”

《驴得水》会复制票房与口碑奇迹吗?

据报道,《夏洛特烦恼》一部电影的票房收益相当于开心麻花过去一年的总收入,尝到了甜头的开心麻花今年再度推出《驴得水》,希望巩固优势。这部原定于10月20日上映的电影将档期改为了10月28日,原因是导演希望“多一点时间路演,积累口碑”。主打口碑牌的《驴得水》能够如愿延续第一部电影的成功吗?

如何避免套路重演?

看过10月20日的千场提前点映后,很多人有些“失望”:“不是说好的喜剧吗?怎么看完这么难受?”正如《驴得水》海报上写的“讲个笑话,你可别哭”,这部电影并没有延续《夏洛特烦恼》的喜剧风格,而是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讲了一个讽刺的故事。

这与2015年上映的《十二公民》颇有些相似,《十二公民》讲的是高校模拟法庭上的一场辩论,各个层级的代表折射出了社会百态。虽然票房只有一千多万,但是口碑普遍不错,观众表示影片开头有些拖沓,但是到了后面的辩论内容便是精彩无比。从立意上来看,《驴得水》的深刻性远超《夏洛特烦恼》,不是人到中年珍惜感情的简单情感故事,而是利益冲突面前人性的恶与善。同时,《驴得水》的大尺度也让观众咋舌,其一是体现在时不时“跑火车”的台词里,其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便是对政府官员贪污行为以及官僚作风的批评,这种批评并不是点到为止,而是蔓延在整部影片的悲剧色彩中。

好话剧=好电影?

毋庸置疑,《驴得水》是一部好话剧,但是好话剧一定会改编出好电影吗?从已观看点映场的观众反馈来看,恐怕未必。

虽未正式上映,豆瓣上关于电影的评价已有两千余条,且有呈两极分化之势。对于故事的立意,大家几乎都给予了肯定:对趋炎附势和教育悲剧的讽刺,对弄虚作假的不齿,对女性自由的讴歌,都属不易。但对于《驴得水》没有完全“电影化”的表达问题,质疑的声音同样存在。

批评者认为,话剧的痕迹首先体现在场景的单一上。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山村里,整部影片的推进几乎都是在教室所在的窑洞附近,几乎与只挪动几个道具的话剧舞台无异,因为话剧剧本不涉及太多的具体场景,电影在改编过程中也没有根据当地环境添加相关内容。

其次,视听语言的单一也让观众有种“误入小剧场”之感。由于影片中的演员几乎都是话剧演员出身,所以念白非常用力,这与影视剧演员的处理方式便有差异。同时,有观众认为影片基本没有同期声,也就是缺少环境中的声音元素,一方面这与拍摄地处于偏远山区,环境不嘈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话剧本身不太考虑环境声音的特性有关。影片用到的音乐也屈指可数,一首张一曼唱的《我要你》几乎串起全场。

同时,话剧“分场式”的表演模式让故事情节略显僵硬,“非黑即白”的人物缺乏细腻的刻画。豆瓣网友“李露白”评价道:“从第二次特派员来访开始,舞台剧感开始出现,叙事的推进靠简单的话语讲述进行,价值冲突靠双方的直白的怒吼表达。”而在人物的形象刻画上,虽然特点分明,但是前后变化有些突兀,比如裴魁山的“由爱慕转向刻薄狠毒”,张一曼的“自由烂漫到疯疯癫癫”,其变化都在“一幕终,一幕起”之间完成,导演没有给予足够多的细节刻画。

实际上,话剧与电影的改编是相互的,比如2012年由刘德华、叶德娴等主演的电影《桃姐》在2015年也被搬上了话剧舞台。

优秀的IP总是受到热烈的追捧,在IP改编热的当下,数量众多的优秀话剧作品自然成为了电影市场关注的对象。IP纵然有天然的粉丝优势,在改编时容易将粉丝群进行转化,但是如果只是将形式略做修改的翻拍,观众基本上也不会买账

话剧与电影在表现形式上看似接近,实际上也有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话剧的表现形式是抽象的,比如在这部戏里无法弄头驴上台,于是会有很多强冲突的对白或是肢体语言来体现戏剧化;而电影能提供更多生活中的元素,观众的期待也会是更加“接地气”的画面及丰富的视听语言。《驴得水》有着精妙的故事剧本,但观众是否愿意选择在影院里买票观看,还是得让票房说话了。

====================

本文系《全媒派》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全媒派”(ID:qq_qmp),阅读更多精选文章

关注全媒派公众账号及时查看最新文章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