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救灾为何总靠军队出马

从唐山地震到汶川、芦山地震,军队一马当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救灾传统。鲁甸地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更派出了四千名官兵。在复杂中国,军队官兵救灾何以成了天然的责任?中国人眼中的常态又是否符合国际惯例?

军队抱着打仗的心态救灾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5小时后,沈阳军区某师接到救灾紧急命令,成为赶赴灾区的先头部队。大批部队在震后30小时内陆续赶到。32年后,汶川大地震发生第13分钟,军队启动应急机制。十多万大军陆续投放在10万平方公里的重灾区。

从1998年的抗洪抢险,到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从2010年玉树地震,到2013年芦山地震,历次重特大灾害救援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总是毫不例外地成为“先头兵”和“主力兵”。这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军队的工作重点之一,是非战争军事行动。大多数时候,军队也是在这类行动中得以经受战争般的后勤演练。如今,这已成为中国特色的救灾传统的一部分。

设备跟得上救援节奏吗

除了精神和勇气,中国军队在重灾救援方面的技术装备也在每次的行动中得到检阅。2008年汶川大地震,军队派出了上百架直升机,然而在重大的伤亡和复杂的地形面前,这样的设备远远不足。

我军现在装备的直升机数量并不多,陆航方面,现在仅七大军区及部分集团军各下辖一个陆航旅。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并不是每一个地级市附近都驻扎有陆航部队或空军直升机部队。此次地震,昭通地区周边就没有陆航部队,投入救援的直升机来自13集团军陆航旅,该部驻地在成都附近,地震前刚好有一个分队在云南进行外训。

相对军方直升机主要承担战备训练,执行救援本来就是警用直升机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我国的警用直升机配备相对落后。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仅有41架警用直升机。全球有4000多架警用直升机,美国约占一半,法国和德国分别有50多架和60多架,日本则拥有百架之多。要想在未来地震等灾害救援中解决重伤员运送问题,或许应该更重视警用直升机的作用。

军队何以成救援中坚力量?

中国国防部去年在一份有关军队执行多样化任务的报告中说,解放军是抢险救灾的突击力量,承担最紧急、最艰难、最危险的救援任务。

报告称,在解放军应急办公室的协调下,中国已组建抗洪抢险应急部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核生化应急救援队、空中紧急运输服务队等9类5万人的国家级应急专业力量。报告将上述活动列为军队的第三优先职责,仅次于捍卫国家主权和打赢战争等传统军队指责。

“军队不仅仅是用来打仗的”,这种观念不仅是在我们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心目中,在民众心中也是这样。而中国的军队出现在救灾现场的时候,也是以打仗的心态去执行多样化任务的。因此,即使在面对危险、死亡的时候,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官兵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行动当中。作为目前国家最有组织、最有纪律的一支力量,军队成为应对这些灾难的主体力量,可以说是当仁不让。

当中国特色遇到国际惯例

实际上,在国外,大多数时候,军队并非救灾的专业人士。尽管外国的军队在国家面临自然灾害的时候,也会出现在救灾的现场,但在某些方面依然有差别。

据军事评论人士分析,基于军队所承担的职责不同,西方军队进入灾区不可能太快。比如美国军队在救援活动中就不起主导作用,因为西方有众多专业的配备齐全的民间救援组织,军队主要承担的是交通运输,燃料供给,维护秩序。

日本自卫队的救灾职责启于1957年5月,但自卫队在救灾中扮演的角色并不突出。只有2011年日本大地震,日本自卫队开展了自成立以来出动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而当时还有媒体质疑:“日本如此大规模地把自卫队投入到救灾行动当中,那么我们还拿什么去监视来自朝鲜和中国的威胁呢?”

在法国,军队中有一支专业救灾部队,这支部队不担负作战任务,主要执行国内外的重大抢险救灾任务。又如俄罗斯,自立国以来就成立了民防事务、紧急情况和消除自然灾害后果部。俄紧急情况部编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民防部队,发生重大事故和自然灾害时,民防部队自然就首先出马。(腾讯新闻综合瞭望、中国新闻周刊、北京晚报及外媒等报道 编辑胡不沉)

云南为何地震多发

云南属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的一部分,是我国破坏性地震较多、受灾特别频繁、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土地面积仅占国土的4%,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4%。

云南地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的东南侧,是主要的受力区域,是我国地震最多、震灾最重的省份之一,并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的特征。

20世纪中国大陆23.6%的7级以上大震、18.8%的6级以上强震发生在仅占全国国土面积4.1%的云南省。云南84%的国土面积基本地震烈度在Ⅶ度以上,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

2014年7月云南及周边地震活动概况

2014年7月1日至31日,云南及周边地区(北纬20º~30º,东经96º~107º)共发生可定位ML1.0级以上地震990次,其中1.0~1.9级地震766次,2.0~2.9级地震183次,3.0~3.9级地震40次,4.0~4.9级地震1次。该区域最大地震为2014年7月19日越南M4.3级地震,云南省内最大地震为2014年7月26日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M3.5级地震。

部分云南地震的资料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由于震级大、震源浅、灾区人口密集和灾区房屋抗震性能差,已致数千人死伤。此次地震为该地区14年来最强地震。(腾讯新闻综合云南防震减灾网报道,编辑:李小样;地震带分布图图片来源:中国地学网)

地震提前预警作用有多大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昭通鲁甸发生6.5级地震,该地震被云南昭通地震局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联合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为昭通市区和昆明分别提供10秒、57秒预警。据统计,今天的地震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地震预警系统预警的第14次造成了破坏的地震,第一次预警破坏性地震是2013年2月19日巧家4.9级地震,迄今中国最大的被预警的地震为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7级强震。这些地震的预警,系统未出现一次误报和漏报。

地震预警≠地震预报!

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测或预报。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事先发出通告;地震预警则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告知当地人们采取应急措施,减少伤亡。目前,地震预报仍是世界难题,而地震预警已经在日本、美国、墨西哥、土耳其等国家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系统。

预警跑出生命时间

相对于地震预测、预报而言,地震预警的时间相当短,但其准确率却相对较高。如果地震前几秒钟发出预警,就理论而言,哪怕只有几秒的预警,也可以挽留无数的生命,有关方面也可以利用这极为短暂的时间采取一些紧急措施,减小地震可能引发的灾难,比如及时切断煤气以及电源供应的开关,降低震后发生火灾的可能。

理论研究表明,地震预警系统可减少的人员伤亡:如果预警时间为3s,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如果为10s,人员伤亡比减少39%,如果预警时间达到60s,则可使人员伤亡减少95%。

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如果该地区建立有地震预警系统,并且能够在地震波到达北川、青川等地区之前,提前数秒至数十秒发出预警,这些灾区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或许不致如此惨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所副所长李小军博士:“尤其是学校,10秒钟就可以跑出去不少孩子。”【详细】(腾讯新闻综合报道)

昭通广建大坝是地震诱因吗

鲁甸强震后,除了受灾群众情况,地震发生的原因,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有网友疑问,昭通多地建有水库大坝,强震是否与此有关?

昭通广建水坝水电站

今晨,微博实名认证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记者”的@汪永晨提道:向家坝大坝在云南昭通水富,白鹤滩水库在云南昭通巧家,溪洛渡电站在云南昭通永善……都是天灾吗?”

其中溪洛渡水电站是中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水电站,总装机1260万千瓦。

其实,除了上述水坝,据震中最近的鲁甸县月亮湾水库大坝,今年1月全面封顶,该水坝总库容为2327.2万立方米。

水库诱发的地震有先例

全球来看,绝大多数水库诱发地震的震级小于里氏5级,属于弱震或微震,数量占水库诱发地震总数的80%以上。而6.0-6.4级强度地震仅4例。在我国,最大的水库地震,是1962年,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引起的6.1级地震。

汶川地震,紫坪铺水库距离震中仅几公里,也有学者提出水库与地震发生有关系。但目前仍然没有被证实。

鲁甸地震是建坝导致吗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陈会忠介绍,在地震活动带建水库或者大坝,引起地震有很多先例。“但是昨天的地震和水库有无关系,不好说。因为目前没有资料可以证明。”

他认为,水库引发地震,需要一些判断依据。如水库是不是建在震区附近几公里之内、本身的库容量是否达到上亿级立方米。

陈会忠判断,如果仅就鲁甸月亮湾水库大坝而言,库容是2000多万立方米,这个水库太小了。“从这个角度看,这么小的水库,应该不会产生地震。”他认为,根据经验,中小型水库引起这么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一般而言,水库诱发地震震级一般较小。”(新京报 记者 李丹丹 祝炳琨)

为什么鲁甸地震伤亡这么大

据人民日报报道,相关部门给出的解释是:①震级较大;②震源浅;③人口密集;④灾区房屋抗震性能差。这基本亦是上一次彝良地震时专家给出的解释。值得探究的是,这些原因哪个是核心原因?

震级较大

这是云南省2000年来第一次6.5级以上地震。鲁甸一位网友在贴吧发帖称:“这次的地震,说实话,是我有史以来最感到恐慌的一次。”对比,2004年8月10日傍晚,云南昭通市鲁甸县、昭阳区一带发生里氏5.6级地震,地震至少导致4人死亡,594人受伤。

据云南省地震局统计,从2004年至今,云南发生的3级以上有感地震就有1542次,其中6.0~6.9级地震有3次。以这次地震为中心,震区200公里范围内历史上有5级以上地震记录44次。

云南地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的东南侧,是主要的受力区域,是我国地震最多、震灾最重的省份之一,并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的特征。20世纪中国大陆23.6%的7级以上大震、18.8%的6级以上强震发生在仅占全国国土面积4.1%的云南。云南84%的国土面积基本地震烈度在Ⅶ度以上,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

震源浅

本次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2公里,属浅源地震。可以对比的是2012年9月7日昭通彝良5.7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四川芦山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而2010年4月14日导致至少2698人遇难的青海玉树7.1级地震,以及导致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7923人失踪的汶川8.0级大地震,震源深度均是14公里。

人口密集

本次地震的震中龙头山镇,距离县城仅40公里左右,震区人口平均密度每公里265人,地势陡峭,导致的次生灾害亦很严重。可以对比的是,2012年9月7日的彝良地震,灾区人口密度是平均每平方公里205人,而云南省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7人。

另据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快速评估,此次地震震中海拔约为1600米,最高烈度为Ⅷ度,面积约70平方公里,影响人口约为3200人;Ⅶ度区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影响人口约22.2万人;Ⅵ度区面积约8200平方公里,影响人口约188万人;Ⅴ度区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约466.4万人。

房屋抗震性能差

灾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当地群众生活贫困,一些房屋抗震性能偏弱,很多农户仍住在土坯房中。即便是砖瓦结构,自建民房的建造质量、特别是承重性能仍普遍难以达到抗震要求,即便是震级并不很高的地震也难以抵御。很多民房的楼层比较高,但是部分房屋基本没有承重结构。据已抵达震中的昭通森林公安消息,龙头山镇乡政府和派出所等都已夷为平地,派出所所长等多人被埋在地下还未刨出。而就连距离震中有相当距离的会泽县纸厂乡,其中一个乡小组房子普遍倒塌。至于这次伤亡亦不小的巧家县,还没从去年“2.19”地震造成的伤害中完全恢复过来。

加上灾区多为山区地形,山高坡陡,容易引发次生地质灾害,比如泥石流、滑坡、堰塞湖等,给救援和灾后重建造成很大困难。这次地震中,昭巧二级公路80公里发生山体坍塌,约20余辆车辆被埋,不仅造成新的人员伤亡,更切断了救援的生命线。此外,鲁甸县乐红乡红石岩村一带形成堰塞湖,沙坝至龙头山交通全部中断。

早在彝良地震时,就有媒体指出,昭通11个县有10个都是国家级贫困县,用于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民居安全工程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改造建设进度缓慢。不过,鲁甸官方在今年5月11日报送《联播昭通》的一则新闻通稿中称,云南省人大检查组认为,鲁甸县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在防震减灾机构设置、经费投入、应急处理机制、科普宣传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腾讯新闻综合报道)

云南的民房有多不抗震

截至3日晚8时,地震已造成鲁甸县房屋倒塌12000余间,受损3万余间。其中旧房和民房倒塌现象多,连龙头山镇乡政府和派出所都被夷为平地。惊诧之余,我们不禁要问,云南民房的抗震能力为何这么差。

我国抗震房屋标准更新滞后

历次震灾的经验表明,房屋倒塌是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最主要的原因。而房屋抗震或抗倒塌能力首先决定于设防水准。

中国也是地震频发国家,但设防水准却比日本低得多。自1923年关东地震后日本就提出房屋设计按照0.1的系数考虑地震力(相当于我国的7度);1950年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到0.2(相当于我国的8度)。在中国,与日本抗震标准大体相当的,只有北京、唐山、西安等少数几个地方,绝大多数国土面积,甚至在一些大都市的房屋抗震水平还停留在日本1923年以前的标准。

我国的抗震设防标准,将建筑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其中对甲类和乙类建筑的抗震措施要求最高。如果抗震烈度设计是8度,该建筑能够抵抗烈度为9度的地震,才算完成“使命”。

但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我国建筑抗震标准基本上属于“预计标准”。也就是说,如果地震部门预计雅安地区可能遭受到的地震烈度为7,就会按照抗烈度7度的标准来建设。而7-8度的地震烈度,足以造成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云南农村房屋多无抗震设计

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中国大陆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绝大多数发生在广大农村与乡镇。统计显示,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几乎都和房屋破坏有关。

据了解,鲁甸县农村房屋以砖混合土木结构为主,普遍未经抗震设防,抗震性能差。此次鲁甸地震后,倒塌的多是民房和旧房。很多农户仍住在土坯房中,很多民房的楼层比较高,但是部分房屋基本没有承重结构。

2012年9月,云南彝良地震中,房屋倒塌7138户,共计30600间。当时就有媒体报道,昭通11个县有10个都是国家级贫困县,用于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民居安全工程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改造建设进度缓慢。

驻滇某集团军工兵团地震救援队指挥长陈国勇曾对当地房屋状况大为感慨:“5.7级地震就能晃倒那么多房屋,说明那些房屋根本达不到最低的抗震标准。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个级别的地震不可能就不会造成这么大的损失。”

美国法律强制要求加固危房

日本对抗震设计的先进体现在思路先进,中国的抗震设计采用“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而日本抗震设计则是要求“中震不坏,大震不倒”,较高的设防标准必然对建筑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严控新建房屋质量的同时,不少地震多发国家还十分注意对危房进行加固,防患于未然。1981年,美国洛杉矶市政府以法令的形式强制要求:房主必须对老旧砖石结构房屋加固,主要措施之一是用钢筋锁固山墙,增强抗震能力。1994年1月,美国洛杉矶市发生了6.7级的地震,许多房屋严重开裂,但并未倒塌。

智利房屋的防震设计理念是尽可能地缓冲、释放地震能量,并最大限度地保全建筑物。自1985年遭遇8级地震后,智利政府就要求所有建筑必须按能抗9级地震的标准来设计。按照智利法规,所有建筑开建前,必须由专业机构设计。设计图纸要送到政府公共工程部审核,通过后才能拿到政府颁发的建房许可证。建筑过程中,不断会有工程师进行检测。(图片来源:竹山县地震局)(腾讯新闻综合南方都市报、中广网、科学时报等报道 编辑:胡不沉)

什么情况下总理会去灾区?

云南昭通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抢救受伤人员。4日中午12时40分,李克强更是亲率有关方面负责人,徒步五公里多,进入受灾最严重的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村,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和抢险人员,指挥救灾。

总理赴现场:天灾、人祸有讲究

对于“灾难发生后,总理赴现场慰问指挥救灾”的新闻,人们并不感到陌生。公开报道资料显示,一般情况下,重大灾难发生后,一般先由最高领导人、总理做出重要批示,之后总理或其他级别领导人会视情况亲赴现场慰问灾民和救援人员,并会召开现场会议部署救灾工作,之后可能还会再次慰问群众或赴医院看望灾民。

中央高层在自然灾害和重大责任事故上有着不同的应对策略。在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中,前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的身影曾多次出现在救灾的一线,例如汶川、玉树等;但在“人祸”发生时,高层领导则少有现身事故现场的。

以总理为例,从2003年赴新疆巴楚6.8级地震现场,到2012年去云南发生5.7级地震现场,在任职的十年间,时任总理温家宝在国家发生的重大灾害事故中,一共亲临现场24次,其中重大自然灾害22次,重大安全事故2次。

当然,面对众多生命的失去,高层在应对这一问题时也有一些例外。例如,2011年造成40人死亡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在处理这场事故时,最先抵达现场的高级别官员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张德江。而在事发五天后的7月28日,时任总理温家宝也亲赴现场查看并在事故现场进行悼念。

惯例被打破:重要的政治意义

不过,上述被视为“惯例”的举动去年已被打破。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去年在青岛黄岛发生“11·22”中石化输油管线泄漏爆燃事故发生后的两天,也就是11月24日,习近平抵达青岛,去医院看望慰问爆燃事故中的伤员。

有港媒认为,这一动作具有格外重要的政治意义,即便此次习近平并非专程由北京去青岛——习近平正在山东进行考察。习近平是近年来首位在“人祸”发生后赶赴现场的总书记。是次习近平亲赴事故一线意义重大,这表明了高层对于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鲜明态度。

在此之前的十八大报告中亦曾强调,“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作为十八大之后具有社会影响的重大责任事故,青岛这场已经造成55人死亡的事故很有可能被当做一个整治的样本。

李克强总理上一次亲赴灾区是在2013年4月20日赶往四川雅安地震(造成196人死亡,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根据当时官媒的报道,专机还在滑行中,李克强已经开始和专家研究救援计划。他说:“现在我们救援是第一位!我们到现场还要安定民心,因为还有余震。”

救灾政治学:不容任何疏忽

对于领导人赶赴灾难现场的举动,外媒及港媒称其为“救灾政治学”,认为其中包含了一定的政治含义。

以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为例,对当时的菅直人政权来说,地震可说是个机会:震前已摇摇欲坠的内阁重新获得了国民的支持,地震发生十天后,菅直人的支持率仍然从谷底的20%飙升到了36%。这表明在现代的风险社会中,政府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支持率。

再比较这些年海地、智利、新西兰以及国内汶川的地震中,各国政府的救灾表现,会发现这些应对不仅仅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后果,而且本身也是当地政治的体现,并被原有的政治形态所决定。比如,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和2008年缅甸风灾中,两国政府都饱受批评,但两者差别也显而易见:一个主要是国内批评,另一个则是国外的抨击;更重要的是,美国政治中原本就对政府在救灾中的角色有不同的认定。

有学者认为,在现代的救灾政治中,人们总是会注视灾难发生时国家政府的作为。现代人生活在一个专家主导的风险社会,人们在遭遇突发性灾害时,对政府的期望也有所不同了;任何疏忽大意或反应迟缓,都被认为是对人民生命犯罪般的渎职行为。(腾讯新闻网综合人民网、新华网、大公网、文汇网等报道 编辑:于老七)

云南地震救援面临哪些困难

8月4日上午,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在鲁甸县举行“8.03”地震抗震救灾新闻发布会,通报地震相关情况。据介绍,截至4日8时统计,受灾人口21万户98万余人。因灾死亡381人,受伤1856人。目前,灾区的交通、电力、通讯已全面中断,抗震救灾工作正紧张有序开展。震后第一天的每分每秒,废墟下的生命都在和时间赛跑,目前灾区救援工作还面临哪些困难?

道路不通:设备物资难进灾区

昭通市委书记刘建华介绍,在各方全力开展救援工作的同时,由于灾区道路受阻,而灾区沟谷地形多,从县城到镇情况难料、从镇到村道路困难,路为泥路,加上持续性的暴雨,救援车辆和物资无法进入,这些都将给交通带来极大不便。救援工作目前存在四个方面的困难:

一是严重缺乏专业的救援队伍和设备,大量房屋倒塌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员进行救援;二是伤员转运困难,因道路不畅通,大量伤员仍在重灾区转运不出去;三是抢通道路困难,道路不抢通救援工作推进难;四是物资缺乏,生活物资因地震被毁,而救援物资难进入灾区。

交通混乱:加重灾区救援负担

鲁甸县地处云贵高原的西北部,东北高原的南部,地貌错综复杂,通往灾区的道路非常泥泞,路况非常不好,许多落石都坍落在道路中央,阻碍了道路施工的进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通往震中道路交通秩序混乱,最少4辆救护车被堵,前往灾区的社会车辆需让出生命通道。

由于震后灾区道路阻断,导致伤员无法送到医院就医,而救援人员又无法进入震中,这让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陈克松和同事都十分焦虑:“我们车一直进不去都是在外面,伤员都是通过里面的(人)抬出来的,徒步抬出来的,然后分着我们再送到医院里面去的。”陈克松说“第二次我们回来的时候,里面的伤员出不来,然后重(伤)的都出不来,出来了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因为出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了生命气息,已经死亡了。然后我们送了一个轻一点的去了县人民医院。”

此外,各级救援力量在救灾过程中也要防范次生灾害的影响。最新消息显示,南昭巧二级公路80公里发生山体坍塌,20余辆车被埋,现场已经发现死亡两人。目前昭巧二级公路中断。

盲点分散:须谨防救援不均衡

灾区范围中,由于地形、烈度、交通等综合情况,容易产生灾情和援助的不均衡,发生盲点区域。

目前已有人发出求救信息:巧家县包谷垴乡新坪村马垭口社网友请求救援:我是昭通市巧家县包谷垴乡新坪村花马垭口社,今天发生了地震,可是所有的救援都朝着鲁甸那边去了,现在房屋倒塌,还下着大雨,连个帐篷都没有,小孩子哭声震天,什么救援都没有,求求您,救救我们好吗?我不知道怎样求助,可是实在是没办法了,我们不想成为无人问津村寨,电也没有了,就连打个求救电话都没有,救救我们吧!

暴雨雷电:需防次生灾害影响

另据云南省气象部门表示,进入灾区沿线的地区和地震灾区在未来两天都将有暴雨天气发生,并伴随雷电,恶劣的天气状况会对救援造成一定影响。同时,未来三天灾区以雷阵雨和高温天气为主,灾区民众与救灾人员需注意防雨、防暑以及高温可能带来的疫情扩散。

暴雨天气极易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危害发生,威胁很大,请救援团队务必注意安全防范。

余震不断:能量或未完全释放

受灾72小时之内被称为黄金72小时,生命存活率极高,分秒必争,然而余震不但,成为救援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截至今天凌晨零点共记录到余震总数214次,其中4.0至4.9级地震3次,3.0至3.9级4次。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蒋海昆介绍说,从昭通地震发生的当天的情况来看,地震的能量有可能没有完全释放,未来几天震区仍然要防范可能发生的5、6级的余震。(腾讯新闻综合新华网、中新网、中广网等报道 编辑:于老七)

鲁甸震后还面临哪些威胁

余震:加大次生灾害风险

云南鲁甸震后2小时共记录到余震107次,截至8月3日23时,共发生202次余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蒋海昆研究员预计,可能会有5到6级余震。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航空遥感中心主任李震表示,在密集的余震中,如果震级比较大,会对地震滑坡导致的堰塞湖带来影响。如果余震次数多了,垮坝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余震强烈,尤其降雨后,容易形成再次滑坡和坍塌。

余震还会造成二次塌落,影响救援进展。比如2013年的芦山地震,损害程度虽然不像汶川地震那么强,但芦山地震后出现了数千次的密集余震,严重影响了后续的救援工作。好在相比以往,此次的余震并不算十分密集。

堰塞湖:震区的不定时炸弹

地震后,鲁甸县牛栏江流域红石岩处形成堰塞湖,库区被淹40余家,200余人紧急转移。水位仍在不停上升,800余名村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所谓地震堰塞湖,是指由地震引发河道两侧山体滑坡或崩塌、滑坡体或崩塌体落入河道形成拦水堤坝、河水聚集成湖的现象。

堰塞湖堵塞了正常河道的水流,使堰塞湖区内的水位不断升高,水体的渗流压力会逐渐增大,在疏松堆积的堰塞湖堤上形成管涌,从而造成溃坝,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湖区中的全部水量一起排泄出来。高水头洪水无疑将造成下游的灭顶之灾。

历史上,堰塞湖造成的危害令人震惊。1933年8月25日,四川叠溪发生里氏7.5级大地震,死亡6800余人。地震形成的两个堰塞湖,在45天后溃决,洪水将沿岸茂县、汶川、灌县(现在的都江堰市)大部分村镇席卷而去。地震和水灾夺去了2万余人的生命。2008年汶川地震后,形成大小堰塞湖100多个。根据救援方案,如果当时唐家山堰塞湖全部崩溃,将会撤离72万人。

泥石流:可能变本加厉

在云南平均每年都有200人因泥石流灾害死亡,仅今年7月,云南共发生9起山洪泥石流灾害,灾难造成12人死亡,63人失踪。

云南特殊的地形条件是造成地质灾害频繁的关键。云南省地势北高南低,且主要山脉和河流的走向为南北向、南西向(西南部)和南东向(东南部),有利于西南印度洋和东南太平洋暖湿气流的输入和深入,因此降水季节性变化显著。大雨、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主汛期6~8月。泥石流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连续降雨后发生的。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分析,这一地区地质地貌复杂,在没有地震的时候,也经常出现一些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一旦发生地震,这些灾害会加重地震的破坏力。

泥石流给救援之路设置了重重障碍。汶川地震后,大量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使从所有方向通往震中地区的汶川映秀镇和多个重灾区的道路几乎都被破坏,不能通行,救援部队和大型设备不能进入,这正是造成此次地震救援困难的主要原因。

不仅如此,强烈地震严重破坏了岩土体的稳定性,滑坡和泥石流都将进入一个活跃期。这个活跃期将持续20-至30年,特别是近5年泥石流、滑坡将特别活跃。

目前云南地区处于雨季。在降水的情况下,堰塞湖和泥石流的风险都会随之增大,道路疏通将会更加困难。(图片来源:人民网)(腾讯新闻综合报道)

忘记郭美美,红会能为云南做点啥

红会最需要的不是牢骚满腹,而是应全力投入云南鲁甸地震救灾。

昨日16时30分,云南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目前死亡人数已升至379人。数小时后的今天凌晨,媒体发布了“网络炫富女”郭美美涉嫌赌博犯罪被刑拘案的始末。随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一连数次针对此事在微博上回应,并称“三年谣诼也许并非一朝能清除”,但在昭通地震营救的关键时刻,“请忘记郭美美”。

鲁甸地震当前,这本就该是肃穆沉重的夜晚,似乎因为红会的一系列表态而变得失焦:为何郭美美事件相关信息要在此时公布?大灾当前,红会为何要先后多次对此回应?或许,在目前鲁甸地震救援还在紧张进行的当下,最该忘记郭美美的是红会,而红会也最应迅速投入救灾当中。

云南灾难夜,红会公关时?

鲁甸昨日发生的地震,目前已夺去300多人的性命,救灾进展引发媒、网友及各方的高度关注。在这一严肃的夜晚,红会的举动“抢了”不少媒体的版面,在各方紧急救援的关头,红会忙着撇清与郭美美存在关联的举动也引发不少争议。

在鲁甸县6.5级地震发生4个多小时后的3日20点50分,红会官微发布消息称,红会赴昭通地震灾区并运出第一批救灾物资,并开展救灾工作;次日凌晨1点,红会再此发布微博称,分三路派人紧急调拨救灾物资到鲁甸县地震灾区。

正当外界还在关注最新灾情时,红会却突然开始关注郭美美事件的最新进展。发布完上述两条信息后,红会转发了“新华社评郭美美:不能让丑闻成为制造者的通行证”的爆炸性新闻,这条微博发布的时间为4日凌晨1点02分。

仅3分钟后,红会又转发“公安机关调查结果及郭美美本人供述显示:她与中国红十字会毫无关系”的消息,并在140个字的限制下大段引述郭美美“虚荣心导致红会名誉受损”、“还红会一个清白”等话,撇清与她的关系。在随后的1点06分及1点07分,红会又先后发布两条关于郭美美的消息,并再次强调郭美美事件的“真相”是什么。

4日8点左右,红会第五次转发郭美美事件的相关进展,而不是第一时间公布最新救灾情况。

灾难当前,谁最该忘记郭美美?

4日一早,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云南鲁甸地震的灾情,同时也大篇幅介绍了郭美美事件及红会表态等新闻。在一连串的撇清之中,红会当然没有忘记“提一提”地震的相关消息:“三年谣诼也许并非一朝能清除”,但在昭通地震营救的关键时刻,“请忘记郭美美”。

不过,红会的一连串举动并未博得外界的好感,相反网络上对其的指责甚至谩骂之声一浪高过一浪。有网友质疑红会“越描越黑”:红会这个时候出来撇清关系,也太低估网民的智商了吧,此地无银三百两。一财网发表评论亦称,在云南地震肃穆沉重的夜晚,各界都理应为同胞祝愿,为中国祈福。媒体也更应率先垂范,用严肃、认真、及时的报道,传递灾情,送去希望。

正如微博实名认证的华夏金融副总经理王亚伟所言,如果红会在此次鲁甸地震中能很好的加入救援,展现得力的救灾能力,详细的公布救灾款项,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可以成为红会改变臭名和形象的一次跳板,外加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媒近期对郭美美的起底,不可谓大好机会,不知道红会能不能绝妙的抓住这样一个机会。但需要强调的是,此时绝不是红会忙于撇清与郭美美关系的时刻,而是应该全力救灾。

鲁甸救灾,红会能做些什么?

既然红会也认同在昭通地震营救的关键时刻应该以救灾为核心,那么针对鲁甸地震,红会又能做些什么呢?

目前,云南地震灾区抗震救灾面临四个方面的困难:一是严重缺乏专业的救援队伍和设备,大量房屋倒塌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员进行救援;二是伤员转运困难,因道路不畅通,大量伤员仍在重灾区转运不出去;三是抢通道路困难,道路不抢通救援工作推进难;四是物资缺乏,生活物资因地震被毁,而救援物资难进入灾区。

四大救援困难,红会能否驰援?从以往红会参与灾难救援的经验来看,其至少可就物资问题展开相关救援工作;目前云南地震灾区至少有57200人需紧急转移安置,大量民房倒塌或损毁,红会“常用救灾物资储备”之一的帐篷何时能够送抵灾区?

据悉,未来三天灾区以雷阵雨与高温天气为主,目前震区已经下起了特大暴雨,红会在防雨(保暖)、防暑(降温)以及可能发生的疫情等方面或许都有可以展开援助的空间。

此外,灾难发生后,包括民间志愿者等各方救援力量纷纷赶赴灾区救灾,红会在这方面能都发挥组织协调等作用?同时,针对灾民心理干预、灾区重建等后续救灾工作,红会又能否及时跟进,并及时准确公开相关信息?

这些,都等着红会尽快用实际行动来回答。(腾讯新闻综合报道 编辑:于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