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谷雨?

谷雨是一个致力于支持中国非虚构(Nonfiction)作品创作与传播的非营利项目,由腾讯网联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陈一丹基金会共同发起。谷雨寻找优秀的创作者,也寻找优秀的作品。谷雨以支持重要、严肃内容的创作与传播,耕耘中国故事,繁荣业界生态为己任,将用最优秀的作品来诠释“非虚构”的中国标准。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纪录观察中国当下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对世界、对中国未来的影响。通过举荐、发现具有典范意义的作者和作品,资助非虚构写作、独立纪录片、纪实摄影及深度报道;通过非虚构创作领域重要行业动态、前沿趋势及创作方法论报道,探讨、研究并建立非虚构作品的规范和标准,探索艺术表达的新方式,建立业界学术交流研讨平台。

我们倡导什么样的故事?

1.一切深度关注中国议题的非虚构作品,具有话题性、争议性的议题,比如:社会平等、经济、教育、贫困等。具体可以从政治、历史、地理、科学等不同学科方向切入。

2. 有问题意识和知识密度,能够洞穿趋势、揭示本质、体察人性、具有时代精神,并拥有对抗时间的力量。

3. 我们寻找文字确切的、可以印证的、具体而感性的真实。

4. 提倡专业、精确、深入的表达,能够用有品质的语言、影像呈现复杂的现实。可以是文字(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特稿)、影像等单一形态,亦可以是融合形态。

5. 我们鼓励直面时代和生活内部的灰尘、纹理和质感,让不能发声者发声,使不能抵达的人群和被忽视的故事,被看到和被听到。

6. 谷雨计划不仅仅是新闻.我们关注优秀故事本身的价值,重点参考:时代感、普世性、重要性、唯一性、迫切性、可执行性和可传播性。

我们寻找什么样的创作者?

我们的支持计划面向国内外有志于进行非虚构作品创作的所有个体。只要你擅长讲故事,都是我们寻找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优秀媒体人、善长大众化写作的学者、独立作家、摄影人、独立纪录片导演、公益人士、社会工作者等。

1. 最好接受过至少一个学科的系统训练,知识结构良好,在至少一个领域有积淀和创作资源积累。

2. 我们希望对世界的理解不仅是片断的、零散的,而是深入的、具体的。

3. 我们希望创作者去充分的磨练技巧、掌握从纷乱现象中捕捉和确定“真实”的能力,同时遵守和恪守重要的职业规范。

4. 我们鼓励创作者带着问题意识、批判意识,深入到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积极的观察社会人生。

5. 我们通过项目,发现创作者本身独特的声音。同时,考量申请项目的原创性、作品质量和未来传播力。

6. 谷雨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在自然来稿/自制外,选题订制、联合出品、品牌共建。

我们能为创作者提供什么?

1. 专项创作基金:我们的项目预算将为选题服务。只要有充足理由,并承诺对创作基金负责,具备契约精神,你将获得最大限度的资金支持和其他创作资源支持。

2. 充裕创作周期:视你的创作题材,你可以按一个季度、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来规划你的创作周期。如果你有已经创作完成或正在创作中的作品,我们也很乐意就作品呈现与传播与你共商。

3. 专业指导培训:对于独具影响力的作品,我们会考虑找到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编辑和指导,使作品能够更具社会价值和传播价值。

4. 强势传播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媒体的平台、技术、产品、运营优势,承载和传播非虚构作品。我们将用互联网创新产品形态呈现你的故事,依托腾讯旗下媒体平台建立更立体传播策略(著作权归创作者所有,腾讯享有独家信息网络传播权及作品优先开发权)。

你可以在什么时候申请?

1.我们全年开放申请,并视申请情况对外公布入围项目。我们希望对于创作者来说,永远都是“谷雨时节”。

2. 我们会在定期进行项目评审。评审通过后我们会及时邮件通知,联系创作者洽谈签约,启动支持计划。

3. 让整个规则与流程保持简单,让创作者专注于创作本身,是我们不变的初衷。我们也会根据各界反馈持续迭代本计划,欢迎各方专家不吝赐教,提供宝贵建议。

谷雨·丹枫:聆听你的非遗故事

快节奏的流水线加工正逐渐取代那些以“坚守”为信仰的匠人精神,本该如数家珍的传统手工艺也开始慢慢落寞。但无论是入选“国家非遗保护名录”而闻名天下的非遗项目,还是名不见经传在非遗路上的专属故事,都是非遗领域珍贵而唯一的“丹枫红”。

也许是一册个人珍藏的习艺札记,也许是一项面临永远失传的古老技艺,也许是一位正值暮年的手艺人无人传承的扼腕长叹。这些,都是作为聆听者的我们,聆听的缘由。

无论是对一种“来不及”的追忆或追寻、抑或是对一份“匠心”的虔诚与忠诚,只要你还在坚守,陈一丹基金会就与你同在及同往。

我们在谷雨,聆听你的非遗故事。

陈一丹基金会发起的品牌项目“一树丹枫”一直用心关注非遗文化领域,曾公益资助《苗装》、《苗绣》、《刀郎》、《百苗图》及《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画册的创作及出版、梵呗MV《微妙佛音》制作与推广,发起非遗文化作品出版公益资助项目,成功出版“手艺传承人系列丛书”。我们乐见“一树丹枫”连接起社会大众非遗传承的涓涓细流,同时贡献我们真诚的点滴努力,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

趁着“谷雨”好时节,我们携“一树丹枫”而来。陈一丹基金会将在谷雨计划中重点关注,定向支持与关注非遗议题中非虚构类入围作品的创作或出版。

润物细无声,枫雨在一起。

关于我们:

深圳市陈一丹公益慈善基金会(简称:陈一丹基金会)成立于2013年3月,是经深圳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基金会发起人为腾讯公司主要创始人、终身荣誉顾问陈一丹先生。基金会以弘扬、复兴、繁荣中华传统文化与教育为宗旨,致力于文化传承、文化信仰、伦理道德教育与人生智慧教育相关领域的公益事业,开展“一片丹心”和“一树丹枫”两大品牌项目。

我们寻找什么样的创作者?

1、对非遗文化表现形式的记录,如传统技艺、节庆、民俗等。

2、对非遗传承人、手艺人的习艺生活、传承故事等传记记录。

3、一切深度关注非遗文化议题的非虚构类作品,鼓励探索非遗文化背后的重要意义、情感根源及其独特的审美习惯、表现方式。

4、重点参考作品题材的重要性、唯一性、迫切性、思想性。

非遗故事的呈现形式:

提倡深入精准的表达,可以是文字、影像(图片、视频、音频)等单一形态,亦可以是融合形态。

非遗故事的申请方式:

点击此处填写《谷雨·腾讯非虚构作品创作支持计划申请表》,注明申请【非遗项目】,与附件内容一并发送至邮箱:GuyuStory@qq.com,为了我们能更准确、客观地评估你的创作计划,烦请尽量详尽地填写。

扫描二维码下载申请表

2017年项目公示2016年项目公示2015年项目公示

  • 非虚构写作震后十年,北川中学的学生还好吗? 作者 | 赵晗
    2008年,我以志愿者的身份进入北川中学协助灾后重建,认识了当年受灾非常严重的一批初三学生。十年中,我每年都和他们见面,陪伴他们成长,经常在春节跟随他们一起回老家,甚至回到北川遗址。十年过去了,当初这拨初三学生已经大学毕业,但却很难逃离生活的苦难。原来,地震只是他们生活中最轻微的痛苦……​。
  • 纪录片他生 作者 | 范俭
  • 纪录片落地·生根 作者 | 陈明望
  • 纪录片网红 作者 | 陈颂
  • 纪实摄影微缩城市 作者 | 陈荣辉
  • 非虚构写作寻找孤儿 作者 | 杨猛
    关于孤儿,中外都有过经典的描述。英国有雾都孤儿,中国有赵氏孤儿。孤儿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孤儿的出现,有家庭因素,也有社会、政治、经济因素。
    中国人有扶危救困的传统,关注孤儿这一弱势群体且具有极大的同情。国家和政府是救助孤儿的主力军。新闻舆论给予持续关注,各类寻亲节目在为孤儿回家呼吁并提供义务帮助,许多民间机构和个人也在为孤儿热心奉献。
    在孤儿成长的过程中,哪些救助机制在发挥着作用?哪些经验需要总结?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帮助形形色色的孤儿找到归宿?
    作者试图通过跟踪现实中孤儿寻亲的故事,来探讨这一群体的复杂成因和真实的生存状况。
  • 非虚构写作当代中国的抑郁症现象 作者 | 张进
    长期以来,在中国社会,由于对精神健康的忽视,也由于精神疾病病耻感的存在,抑郁症问题一直是一个灰箱。社会对于抑郁症的理解是模糊的、片面的、单一的,充斥着各种似是而非的想像。抑郁症患者的真实面貌,他们和自身性格,和家庭、社会、时代的复杂关系,从未被揭晓。
    基于此,我打算在全国各地,包括最偏远的边疆地区,走访一批与我有长期交流的患者,进入被走访者的生活环境,描述他们的人生境遇,以及他们的社会关系对其疾病和命运的影响。
  • 纪录片初三四班 作者 | 陆春桥
    我的拍摄对象是在“5 ·12”汶川大地震中幸存的北川中学初三四班的同学们。这个班级当时因上体育课而幸免于难,而我就是其中一员。
    灾难改变了经历过“5·12”大地震的这一代年轻人的命运,因为“幸运”而重获新生后,每个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渡过人生中最青春年华的十年,而这十年的青春故事又和普通的年轻人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我想以这些真实人生历程来探索曾经经历这场灾难的年轻人的青春故事,以及他们与“我们”的关系。
  • 纪实摄影癌症降临的家庭 作者 | 杨抒怀
    2015年7月22日,我父亲走了。虽然得知他患了食道癌时,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可是还是觉得无法接受。
    癌症是众所周知的绝症。联合国机构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2014年编写的新全球癌症报告显示,癌症独自成为全世界人类最大致死原因。
    父亲患病期间,我接触了医院的医生,看过了很多癌症家庭。癌症摧毁的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除了让人们陷入经济困顿外,更有无穷无尽的心理折磨。
    逝者已矣,我希望用一部关注癌症家庭的作品,来纪念父亲。发掘那些正直面亲人逝去的故事,从情感角度让更多人关注癌症这个可能并不新鲜的话题,呼吁国家能够在立法上对因癌症等大病致贫的家庭给予政策支持。
  • 纪实摄影哭长城 作者 | 柳涛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近期数据,最为公众所知的是明代长城,全长8000多公里。但因风雨侵蚀、人为破坏、维护和管理等问题,目前保存较好的不足10%。如今,长城被列为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
    2015年9月我独自来到山西,开始拍摄这里的古长城遗址。大量戈壁荒滩的古长城无人管理,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许多煤矿企业为了煤车进出方便将长城拦腰斩断;一些居住在长城脚下的人们,为了盖房子、盖羊圈猪圈、厕所,搬了长城上的砖,挖了长城上的土。长城是没有了,但长城砖家家都有。虽然《长城保护条例》至今实施了9年,却仍未能真正扭转和改变长城被破坏和损毁的事实。
  • 纪实摄影如何变老 作者 | 周仰 李君
    衰老是最为普遍的身体经历,不论性别、族群、文化、信仰以及社会角色,大多数人都无法避免这一过程。在人们惯常的观念里,对于“美人迟暮”这样的臆像总是抱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惋惜。这种被文人大大书写一番的“淡淡的忧伤”背后其实是一个残酷的隐喻,即老年是一切“有价值事物”的对立面:青春、美貌、力量……
    而在现实中,我也是自己外公外婆衰老过程的见证人,他们曾是知识分子,然而现在不仅行动迟缓,头脑也变得混乱不清,巨大的落差让我万分恐慌。因此,直面内心对衰老的恐惧,是这一拍摄项目的个人原因。与此同时,在社会层面,城市老龄化也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毕竟,衰老不仅是长出皱纹,或者肌肉变得松弛,也不仅仅是越来越迟缓的身体反应和越吃越多的药,它更是一次身份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家庭中,衰老的父母从供给者变成了依赖者,虽然在城市中,较大比例的老人群体并不需要子女的经济供养,而更依赖于他们在精神上的关怀。在社会中,老年群体在离开工作岗位,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部分话语权。
  • 纪实摄影乡村学生 作者 | 齐水勇
    枕头乡是山西临汾尧都区面积最大的乡镇,位于西山上。曾经,这里矿产资源丰富,百姓靠挖矿谋生。近年来,小煤窑被关闭,人们纷纷出去打工,留下了一群留守儿童。
    枕头乡专门做过一次统计,全乡小学初中生共有790人,其中260人都是留守儿童。2011年我通过教师招聘考试来到了枕头联校,成为了这里唯一一名专职美术老师。2013年,我被分到了枕头乡联校下的一所振兴学校。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有44个学生,其中27个孩子的家长都在外面打工。
    当无尽的黑夜来袭时,很多孩子就蒙着被子偷偷哭泣,这是割裂亲情的阵痛,这是寂静的山峦中最无奈的表达方式。我将这张处理过的照片发到了当地的微信订阅号里。很快,我们收到了300多册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图书。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照片的力量。在振兴学校,我时常受到这样的震撼和感动。我拿起相机,用镜头记录孩子们的生活,希望留守儿童的问题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 纪实摄影冬奥来到家门口 作者 | 丛妍
    随着2015年7月底北京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张家口崇礼县这个曾经的贫困县一下成为大众的焦点。依托已有的滑雪资源,这里将承办绝大部分滑雪项目,占整个冬奥会比赛项目的70%。对于当地来讲,这是发展建设的绝好机会。
    据媒体报道,张家口地区将在2016年内完成冬奥会用地的征地工作及建设规划。我将以崇礼县城和崇礼的一个村庄太子城村分别为样本,记录这两个地方在这一年里景观和生活的变化:太子城村刚刚开始搬迁征地工作,村民将从村里搬到县城,生活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崇礼县城因房地产开发、市容市貌美化,呈现出一派新面貌,同时这里也成为拆迁村民的新家。
    我希望最终的作品能穿插景观和“人的故事”,通过这一年的记录反映出冬奥会来到家门口对一个地区、一个村落、一个家庭、一个人的真实影响。
  • 纪录片错位——亚洲跨性别者 作者 | VICE中国
    “跨性别”人群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简单来说,一个跨性别者对自己的性别认同,和他/她天生的身体,是无法匹配起来的。一个天生的女儿身,或许会认为自己本该是个男孩。而一个男子也会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女孩。性别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命题,而没有这样问题困扰的大部分人,却会认为跨性别者其实是“双性人”。
    有着不同成长环境和背景的人,都可能是一个跨性别者,但他们面临的困境,却十分形似:在跨性别者中,试图自杀的人达到了40%之高,相关信息和机制的缺乏让他们无法正视来自生理和心理的种种痛苦,来自家庭和社会上的歧视和孤立更让他们进入了更深的黑暗之中。在过去的几年里,通过明星节目、真人秀,人们对于跨性别者的关注逐渐增多,但是他们到底是谁?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面临着怎样的社会与自我认同的问题?
    这部纪录片,不仅会向观众展示跨性别者的真实生活,我们相信,它也会对许许多多还在纠结和绝望中的年轻中国跨性别者起到积极的帮扶作用。如果你感到自己是一个跨性别者,你可以为自己做什么?第一步从哪里出发?你可以向谁寻求帮助?该如何进行性别矫正手术?在成功地实行手术后,你将面临怎样林林总总的问题?对于需要帮助和想要寻求答案的人,无论你是不是一个跨性别者,这部纪录片都是最好的解释者和引路人。
  • 纪录片江南弃儿 作者 | 韩萌 杜海
    这是一部关于记忆的纪实作品,讲述了几十年前发生在中国的遗弃与溺杀亲生骨肉的故事,以及当事人群体几十年后的救赎与忏悔,怨恨与宽恕。
    据民间机构统计,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江苏省江阴市遗弃孩子的数量超过4万人,其中,超过80%是女婴。到了70年代末期,全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又有将近2万名女婴被遗弃。重男轻女的观念仍然影响家庭的生育计划,生男孩传宗接代的观念并没有改变。
    三十多年之后,这些曾经被遗弃的江南女孩们,分别在河南、安徽、河北、内蒙古等全国各地长大。她们在家庭、故土、身份等方面的理解,混杂了太多常人所不知的复杂情感。与此同时,当年遗弃孩子的父母们,也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心路历程,许多父母几十年来都在无奈与忏悔的交织中,苦苦寻找自己的孩子。而历经辗转,亲人再次相见时,面对一份熟悉又陌生的血缘亲属,孩子和父母的心情又是尴尬而复杂的。
    2015年10月,中国停止“一胎化”的生育政策。这部纪实作品客观记述了那些曾经因为计划生育政策而被改变命运的江南女孩们,以及他们的亲生父母、养父母两个家庭的命运转变。
  • 纪录片赤脚医生 作者 | 徐童
    “你吃药了吗?”
    “没吃。”
    “扎针没有?”
    “也没扎。”
    孙立哲问一个患胃病的病人时,对方这样回答。
    这是2014年10月的一天,我跟拍孙立哲重返延安市延川县关家庄大队。面对的,是曾经中国最有名的医生,尽管他在行医前未受过任何科班训练。
    褪去“赤脚医生”的标签许久后,面对镜头,孙立哲时而笑着道出往事。但在重返延安面对乡亲时,他颇受刺激。
    107分钟的纪录片捕捉了历史的吊诡之处:乡村的医疗条件依然很差,但赤脚医生消失了。
  • 纪录片牡丹花开 作者 | 顾桃 顾雪
    他们是少数中的少数,米雪曾经对我说,她是被自己宗教抛弃的人。但是如果不这样做(变性),她又无法原谅自己。而退去这一切,他们只不过是在选择着自己的生活,并且更加赋有勇气。
  • 谷雨·丹枫作者 | 程新皓
    莽人是生活于中越边境上的一个人数极少的族群,在走出原始森林定居之前,他们一直生活在中越边境附近的高山密林中,过着迁徙不定的猎集生活,形成了独特的生存形态。古时,莽人一直在避免和其它民族接触,一直在云南南部、越南北部的高海拔原始森林游耕,通过狩猎、采集和刀耕火种来获取生存所需的口粮。由于生活艰苦,莽人的人口增长率很低,加之时常爆发的瘟疫,这个族群的人口一直被限制在极低的数量上。
    现代化的浪潮和回归传统的反抗形成了莽人生活中的张力。他们前一分钟在看国际新闻,讨论世界局势,后一分钟就能拎着猎枪,扛着酒壶上山打猎。他们能够在放弃更高回报的劳动的同时,默默坚持自己的传统耕作,不断的回到自己在老林中的精神家园。这种张力让人惊讶,本应是不可逆转的同质的现代化在这里似乎受到了最强烈的抵抗——至少在此时,在此地,出现了一种不一样的可能性,出现了一种不一样的现代化,我们似乎还有另一种未来。我想要知道,这是一种暂时的回潮,还是真正能持续下去,创造另一种现代化的通途?莽人能否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传统,发出自己的声音?
  • 谷雨·丹枫陇中手艺 作者 | 阎海军
    陇中地处黄土高原中央,属于周秦故地,关陇咽喉。自古胡汉杂居,历史地域文化特色十分鲜明。“陇中苦瘠甲天下”,由于严酷的自然环境,这里文化变迁的步伐显得相对迟缓,以至于有许多民间习俗保留得相对完整。很多手艺寓技能于生活、汇故事于人情,富有温情和力量。
    食物(麻腐馍、荞圈圈等各种具有当地特色的食物制作技艺)、草编、刺绣、剪纸、石匠、铁匠、脊兽、砖雕、木雕、皮影、高台、小曲、木匠、扎纸火、总理(司仪)、唢呐、阴阳……这些手艺都是陇中群众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失的内容,有的关涉生活旨趣、有的关涉生命仪式、有的关涉宗教信仰;有的具有广博的民间基础,普通人都可以信手拈来;有的具有高深的美术价值,只有匠人才能驾驭完成;这些手艺有的获得了政府非遗保护,有的正在濒临灭失。
    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手艺人依然坚守的执着精神难能可贵,挖掘记录可为后人留下些许乡土精魂的记忆。
  • 非虚构写作红鞋城:在帝国与它的子民之间(1906-1976) 作者 | 田毅 赵旭
    以北方小镇“红鞋城”百余位国家与子民之间的“中介”人物,书写百年中国历史。他们是保长、甲长,小买卖人,亦或是革命干部,公社队长、书记。时代转换,他们的名称变化着,但夹在国家与子民之间的状态没变。市场交易、国家征税、公共服务,百姓生活与心态,他们是开启这个国家百余年政经兴衰魔咒的一把钥匙,也会极大地推动我们对当下中国的反思。
  • 非虚构写作中日:没有结束的细菌战 作者 | 南香红
    1940年-1945年日军将生物武器大面积用于对中国的实战,此严重反人类的罪行因为美国和日本的交易、国共两党的分裂和内战,而成为一个至今没有揭开的秘密。中国受害者和日本和平人士经过近30年的调查、挖掘终于揭开了部份真相;中国受害者和日本政府关于细菌战的诉讼持续10年之久;再加上受害者的伤口至今没有愈合,被污染土地还暗藏着极大的危险,使这一历史话题具有了现实意义。
  • 非虚构写作一个赣南乡镇的百年生育故事 作者 | 李艺泓
    藉由对作者出生地生育故事的观察和纪录,展现中国百年生育变迁。从传统乡土社会到现代中国,生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时代的人的个体生育故事,连接起来就是一部生育史。见微知著,追根溯源,回归本我,回归乡土,回归历史,回归生命的真实价值。现代我们面临的诸多问题,如计生、性别、宗族、空巢、留守等等问题,或许能从这个特别的角度里找到一些线索、答案。
  • 非虚构写作换肝 作者 | 田珍安
    作者是一个肝脏移植者,又是一名在公安岗位上工作多年的刑警。他将以亲身经历讲述换肝过程,以及器官移植背后鲜为人知的秘密。他将把换肝的适应症,手术过程,术后康复以及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到的心理历程,直观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唤起社会对肝病人群的重视,对器官捐献的重视。
  • 纪实摄影何处是我家 作者 | 韩萌
    据统计,中国有10万孤儿分布在全国各个福利院,同时,中国允许17个国家可以从福利院收养孤儿,这些人对“家”的认识是怎样的?又如何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我想用1到2年时间长期跟踪并记录下这个群体的故事。
  • 纪实摄影工人大学 作者 | 刘关关
    “工人大学”之所以要加引号,因为它是一家公益性培训机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学。这个机构很多方面与高校不同:学生不是通过高考选拔的高中生,而是普通打工者;不用交学费,但是要以劳动“换”学习;重视专业技能,更重视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毕业后,回归到各行各业的学员或多或少发生了不尽相同变化。他们在“工人大学”内外的生活轨迹以及状态的对比,如蒙太奇一般,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 纪实摄影潘庄故事 作者 | 刘磊
    《潘庄故事》以我的家乡——山东肥城桃园镇潘庄村为创作地点,我从2006年开始拍摄这里。潘庄村是山东省的一座普通村庄,平淡传承600余年。正是因为它的平凡和安静,没有过分经受外来经济、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跟随社会的脚步稳步前行,真切显现着当代中国农村的根本与变迁。

推荐委员会

Andrew S.T. Wong
独立摄影师、摄影顾问,荷赛评委,原Getty Images大中华地区新闻摄影总监。
鲍昆
影像文化批评家、策展人,主要关注影像与社会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刘蒙之
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非虚构写作研究中心主任。关注非虚构写作研究,译有《新新新闻主义:美国顶尖非虚构作家写作技巧访谈录》等。
李楠
资深图片编辑,评论家,策展人,并从事专业视觉传播、策划及教育。
南香红
非虚构写作者。曾任《南方周末》高级记者、《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除新闻作品外,著有《王选的八年抗战》、《巨灾时代的媒体操作》、《众神栖落新疆——东西方文明的伟大相遇与融合》、《野马的故事》等专著。
Sim Chi Yin
新加坡视觉艺术家,荷赛评委,2017年参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
张钊维
纪录片工作者、文化评论者。民谣、历史、电影、心灵;体验、聆听、思考、记录、写作。
朱靖江
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学者、民族志纪录片导演。

报名方式

如果你已准备好讲述一个好故事,请点击下方在线报名按钮进行申报。为了我们能更准确、客观地评估你的创作计划,烦请尽量详尽地填写。(如果附件超过系统大小,可注明姓名,发送至邮箱GuyuStory@qq.com作为报名资料补充)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平台:谷雨计划(guyuproject)
邮箱:guyustory@qq.com
咨询电话:+8610-62671188-40946(谷雨计划)
出品:腾讯公益 腾讯新闻